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44|回复: 0

[文房四宝] 砚台发展简史——“研岂无语”(经典名砚台)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6-1-3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1-31 21:09 编辑
7 w0 W; @. `" e$ t, M) l& g+ ?& E, C5 }# ^5 c4 n
       砚台发展简史——“研岂无语”(经典名砚台)
. o; }: Y  ?' ]2 P# g$ ]1 Y- Z& X4 h8 X0 r& d$ F! \) ^
      2016年1月30日,“研岂无语”砚台历史文化艺术展于在杭州博物馆展出,历时一个月。此次展品共计150余方,为汉、唐、宋、元、明、清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器物,系统展现砚文化艺术与历史。此次展览重点突出宋代古砚,以体现杭州作为南宋古都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与宋代艺术的辉煌。" }/ {: X; w+ l( K0 w/ |9 D

/ Q: \) D" z, z; t9 w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四大名砚”更是名满天下。同时,砚台更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砚台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小编为读者精选了各个时代的经典,让大家对砚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见证砚台由实用到艺术品的转化。; @9 U" _4 s. s1 C) T
' r  G$ V/ S- U) m! x
蒙于史前:从研磨器演变过来) J6 G9 m# s& \7 Z( u% D# T* T; V
" w) L# }7 L: J6 H4 |( [
       砚的起源被认为最迟应在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或更早。一般认为,砚台是从研磨谷物的研磨器演变过来,并在“适用”于研墨的层面上逐步加以改进而成为研墨(颜料)的器具。5 X0 q0 M' q: Z8 s" h- T# Y6 S3 u

3 [3 q/ E( |' y& H" J现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双格研磨盘》是1958年在陕西宝鸡出土。观此研,研型为椭圆,较对称、厚重,但石质粗糙,尺寸、比例几与今人用的实用砚相符。其结构、功能相仿,亦有区别。其残留在格槽中的天然矿物颜料痕迹,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为绘画所需颜料而研磨的。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原始的石砚,也是最早的绘画砚之一。出土于陕西临潼姜寨二期遗址发现的一套完整的彩绘工具,则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套完整的成套文具,其功能结构、尺寸、比例、工艺与材质与前略同。. p' W% y2 O- G2 ^* _
, C6 C/ i) R; c/ {  s; {
兴于秦汉:初步显示美化趋势0 J" {  m5 ?5 m% `

% l* }$ K! ?, ?1 X* Z4 Y▲汉·三足石砚
. `. i  g+ M/ z) q1 d7 O& }% K- J2 D- ~3 e; M  j' I
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砚台是汉代的砚台,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汉代砚质地以石为主,此外还出现了陶砚、瓦当砚、漆砚、铜砚等。砚的造型上已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纹饰也多受同期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
, H* t, S2 E5 P, i; z" u
- _0 j0 E; M! P# P+ i: }8 E▲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
) L+ D/ {4 R2 j0 S% I# j% Q3 o/ C
汉代处于青铜时代末期,汉砚造型具有“青铜化”的特征,特别是三足砚的造型。东汉繁钦的《砚赋》有句道:“钧三趾于夏鼎兮,象辰宿之相扶。”清楚地说明了三足砚对三代礼乐神器的向往与模仿。同时,砚台发展到了汉代以后逐渐开始有了艺术元素,取法多取自然界中有力量而且神秘传说的灵兽造型作为砚台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如龙、凤、虎、熊、龟等灵兽作为砚台的底足和砚盖,汉代凿刻工艺古拙简朴,写意大方,此刻由于制墨仍处于原始期,砚堂多为平整,适合研钮研磨使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两汉研(砚)台已基本完成了研向砚的转变。9 [2 C8 Z# F6 e& R4 Z

: t0 F& S$ K2 L" F汉代最常见的石砚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砚石大多琢制成方形或圆形。秦汉时期先后出現秦篆汉隶等文字,在此背景下研磨器便成为文房重器。研磨器的制作工艺也各有不同,此研磨器磨板大漆處理,研棒上方有朱紅图腾,以代表使用者社會等級。5 r" C/ ^% W, I( ]" U) F8 @* T

+ b: F% J  E& O) h% i- E. _: H盛于隋唐:端砚歙砚问世7 g4 T2 q9 A  c& o9 H! \6 T' X

% H& ~2 ^- F$ S4 {7 _  a2 m, u▲唐·澄泥砚
9 y+ @) e: A( q% s3 ?" z! I1 C; T% e) e- l5 n
▲唐·端老坑凤形砚。唐时盛极一时的凤凰学,也许是凤形砚出现的原因之一。此类砚造型是唐代的主流之一,并影響宋明乃至现代。类似的老坑端砚在唐代极少。
' Z- M' c' G. D$ _" ~
0 v+ R3 S$ u5 E9 I. D8 I唐代石砚已经开始讲究石材。隋唐时期,因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完善,天下文人对砚台的需求量大大增多,为了适应供小于求的砚台市场,很多地区就地取材,使得石质砚材有突出的发展。山东青州的红丝石,广东高要县的端石,江西婺源县的歙石和甘肃县的洮河石,已被用来制砚,红丝砚、端砚、歙砚、洮砚等优质砚材纷纷问世。同时,澄泥砚在唐代也开始制作。! M. Y: b8 D3 V# g" A5 o
) v2 k$ R$ e# o
▲唐·绿端箕形砚$ S* i/ a- T+ j
+ T+ g' h8 j2 K* W, B5 f
▲唐·澄泥凤形砚。澄泥砚盛于唐,集中在三门峡地区虢州(今灵寶境内),陕州澄泥砚後来居上取代虢州澄泥砚,并使澄泥砚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的专属物品。
9 K, }. _/ R1 [/ }: P8 J3 i) F5 ?) H3 H$ I8 w. E5 Y
唐朝制砚工艺也有长足的进步,砚的造型由单纯的圆形三足式,发展出了圈足、多足、辟雍以及极具时代特征的箕形砚等。前期以圆砚为多,中唐以后箕形砚开始占主导地位。箕形砚是在前朝器形的影响下演变出新的砚式,砚面较深,蓄墨量大。它坚实有力的线条、简洁素雅的形式、张扬舒扩的胸怀,体现出大唐盛世的时代风尚。双足平底的稳定性,平滑宽敞的砚堂,推研舒畅、有容易护,适用的器形与时代风尚完美和合,使箕形砚成砚史上的典范与丰碑。2 \) Z6 p1 p7 s# p7 ?* T1 ^& D" b; ?
0 S4 v! f- y+ `% h
卓于宋元:实用与欣赏并重! M* o$ C, g2 J% Y( g
: ?7 i% }8 K7 K' J& @1 S- e
▲宋·琴形砚
( e* f1 x/ b! f) W7 q0 d
5 C" \: P; G; v8 m6 A$ ^9 E( o& J! b▲宋·荷叶砚- Y' x0 c* S4 J- J  c9 P3 |
+ x% N' u8 o4 j8 v6 U' Y. d) p3 {* A) x
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相对提高。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咏砚、赞砚,铭砚的诗文层出不穷,还出现了《砚史》《砚谱》《砚笺》等研究论著。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推崇端砚、歙砚。除了注重石质外,还对砚的造型十分讲究,趋于多样化,其样式一扫汉唐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雕刻更讲究图案布局和谐,技法有深雕、浅雕、浅浮雕、线刻等,线条细腻工整,刀法简洁流畅。宋砚开始从单一的文房用品逐渐发展为欣赏与使用相结合的艺术品了。& I& p, \1 k1 w

) K6 j4 m: R. o' f) t( o▲宋·罗纹抄手砚
/ l& B0 t. Z9 }) N$ P% J+ o6 I% J7 V% Z/ b: {3 A3 E6 ?
▲宋·太史砚。太史砚为理学思想的产物,始于北宋,盛于明代,是宋明时期官用砚式典型之一。; c7 H$ l8 ~! k
$ B% Y/ e- a8 O3 Y
宋砚款式非常丰富,不下百种。但最有特色、存世最多、最能代表宋砚流行的还数抄手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截取而得名,在箕形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抄手砚虽少纹饰,但线条简洁洗练,每一边缘都刚劲挺拔。它的端方四直和内敛精雅的风尚正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怀,助推赏砚、藏砚与品砚成为文人的风尚。后来的太史砚式,六面皆平,亦为抄手砚的变体。瓷砚在宋代较为普遍,种类和花色也丰富多样,如龙泉瓷砚、青瓷砚、绿瓷砚、建窑黑瓷砚等等。
. y0 ]" g6 ], c. i0 Z- F* R4 Y/ s- [( q1 K
弘扬于明:由实用转为强调艺术% g. F1 d9 L5 p; w0 ^0 H+ l
" F3 L- s9 m1 {2 a) v$ ^
▲明·鱼化龙歙砚
: w4 P* G' v9 m  l; d7 F, f( H  U+ _  ?% B2 W/ s- A2 I
▲明御製蓬莱砚拓片(背面图)
4 a& X/ u+ q/ M9 z1 K  u; ^6 l$ q  |! \9 q* q  e
从明代开始,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的功能由实用为主变成了以艺术为主,进而成为一种收藏品,开创了追求风韵文人砚雕的先河。随着制砚技术日渐成熟,工艺日趋精细,可利用的石材种类也越来越多,砚台之于文人的意义也有所变化。砚台不再仅是挥毫泼墨时的工具,更是置于案头的一件玩物。明代的砚台造型端庄厚重,纹饰不甚繁丽,大件制作居多。文人在砚上镌诗、题铭之风在明代大为盛行,因此砚台的艺术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收藏砚台也成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利器。9 Q9 b) f! I3 {% e6 D
* t; f1 h) b$ K2 m2 w4 X
▲明·鸠献蟠桃端砚
# L3 [! H1 @& F0 U+ u! G8 G+ N, D4 h. T) G* C# \5 u4 ?
虽然明代也生产瓷砚、铜砚和木砚等,由于石砚砚材来源广泛,所以仍以石砚为主,尤以端砚最为人们所重。端溪开采砚材,在明代又分为大西洞、小西洞、正洞、东洞(即龙洞)等(总称老坑洞),其中以大西洞出产的砚材最为上乘。当时随形砚逐渐流行,各种砚的制作工艺日趋精细,成为工艺品。如端砚的石眼,被巧妙地加以利用,成了端砚特有的艺术装饰。" n' T0 j/ }/ C0 ~" h9 }* e

( {0 G. c- F* R$ q: t7 b! W) Z精繁于清:雕琢工艺超越前代
5 H9 x1 {% ?$ Q3 O
9 b" w$ \1 p5 F+ N! c1 V  B▲清·穷海鳏鱼款端砚1 S3 J7 N/ D1 S& p3 r

6 O, x+ l) k% J, h3 J$ }. S; ?4 [' s▲清·端石圭璧砚/ T7 a; i3 g% P& D( v( H) u

2 Z8 ^7 {, x* v8 P2 O▲清·朱砂红澄泥砚
/ k( R# `# G0 U1 F- p" ^* t4 h( z! C( W8 Y
清砚被视为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清代砚材取用、造型、纹饰、雕琢工艺、题铭诸方面超越前代达到砚史高峰。不仅端、歙、松花、澄泥、红丝、洮河等名砚各擅其长,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贵材质;砚的造型仿古、仿动植物、几何形、随形等,在清砚中各占一席。纹样题材也更加广博。雕琢技法以阴、阳线刻与浅浮雕为主,参以局部的镂空雕,展现出生动、精致的风格。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和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题铭书体则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
# R: C( q' n4 I, h9 `  ]1 A) X% r. @# c, f
▲清·松花石砚
* z  S; O) Y) D) j! e9 {) u6 y  R7 b" G
吉林省松花御砚一直为清朝宫廷专用,随着清朝覆灭而失传,直到1979年生产才得以恢复。清砚中还有一类是著录砚。所谓的著录砚,是指在砚图类书籍中出现过的砚,这种砚在古籍中留下了拓图或绘图,以砚与古籍中的砚图相比,如果是同一方,此砚就是著录砚,由于著录砚来路清晰、传承有序,最为人所珍视。著录砚存世量非常稀少,著录砚中尤以清代高凤翰的《砚史》、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砚谱》等著录过的最为闻名。

; c; q* c& |5 x% c: J
9 |4 H, {% U5 D; v; I: s- K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fbZT27r7RYIXvmbl#rd
唐·澄泥砚.jpg
唐·端老坑凤形砚.jpg
宋·荷叶砚.jpg
明·鱼化龙歙砚.jpg
明·鸠献蟠桃端砚.jpg
清·松花石砚.jpg
清·穷海鳏鱼款端砚.jpg
汉·三足石砚.jpg
东汉卧虎盖三足石砚.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4 23:21 , Processed in 0.13665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