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0|回复: 26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应机说话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7-28 23:45 编辑
+ \( Z5 }* U3 {5 u* e  ~- |1 H. Q) K& I' o/ q+ }
This world is like an ornamented royal chariot. 1 l3 ~; S" [: a3 J$ ]9 F8 \  \
Fools flounder in it, but for the wise there is no attachment.
9 Q$ a, h" N9 r2 f6 q( MVen. Nàrada, Dhammapada
3 m' @; d9 Z3 ~, \2 ]. N2 E! T1 D' A# X  z* u* x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f" o9 a2 `3 v6 ], Q- M3 K( `
& G7 }5 N) z/ }; R0 @- ^0 w法师在解释经文时补充了无畏王子的生平。佛经中部有一本《无畏王子经》(Abhaya Sutta),讲解佛陀在甚麽时候保持沉默,甚麽时候向人说法。2 u6 K/ X/ j8 k9 ?3 g6 p

; y8 M( L8 \5 E  P. B; N9 e有一次无畏王子前往参见大雄。由於佛教在当时很流行,因此大雄前不喜欢佛陀,也从没有打算与佛陀见面,相反他常利用信徒制造麻烦给佛陀。# ^+ A" O9 |; A, D. V

0 p% P5 L/ b1 a/ P大雄对无畏王子说:「假若你能折服佛陀,你便能成为声名显赫的人物。现在我就教你一个方法。首先,你问佛陀有否说过令人不愉快的说话。假若他说有,你便追问他这样和一般人有甚麽不同。假若他说没有,你就问他为甚麽说提婆达多 (Devadatta) 死後会到地狱,这不是令人讨厌的说话吗?这几条问题就好像一个有两个鈎的鱼鈎,无论怎样都可令鱼上鈎。」
7 Y4 I2 q$ V& [5 \6 @7 l
* U& Y/ b( Q* {9 z$ ?" N  K! o* ^6 t无畏王子於是前去问佛陀以上的问题,佛陀在回答第一条问题时说:「不一定。」由於佛陀不是答「有」或「没有」,无畏王子无法再问下去,唯有向佛陀承认失败,谁出自己的来意。佛陀解释在甚麽情况下会对人说话: & h: q8 B/ C" l1 y2 _( h: E7 o0 T

9 y% O( o- b9 |  [1. 不真实的,无益的,不合听者意的,不说。
* e; @5 |0 t# k9 s! y2. 真实的,无益的,不合听者意的,不说。

. V$ _' {% U, e  W) g; ^/ g( u3. 真实的,有益的,不合听者意的,适当时说。/ ]( C( E6 v# v
4. 不真实的,无益的,合听者意的,不说。( N$ e" u" V; [: E9 X
5. 真实的,无益的,合听者意的,不说。
9 X. a$ K2 Q4 J5 v
6. 真实的,有益的,合听者意的,适当时说。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句经》是原始佛教的经典,可以看到,经的内容是不花巧,是简短樸实而易懂的,亦是佛陀的本怀。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2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1# purifiedmind
9 T  |4 K" f6 t( Q$ K% |# T& ]# |0 A! z* n
  T) I5 M; m4 G0 D/ L
可那样一来他就会在对人说话前时常去思索、考虑此时此刻是不是“适当时”,/ c2 Y' v5 ~. g2 o# ^0 a" x
这样的作法算不算是“动了机心”呢?一天到晚机心烦动是学佛吗?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6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1# purifiedmind 7 y( u/ P# Y, m; a/ }
& b9 s9 w6 P5 F8 ^
: `7 s) `* X& o
可那样一来他就会在对人说话前时常去思索、考虑此时此刻是不是“适当时”,
, O' l, I7 E4 ]/ W, s这样的作法算不算是“动了机心”呢?一天到晚机心烦动是学佛吗?8 c, P  Z; E; e( X
Lison67 发表于 2010-7-26 21:43

2 O2 A2 X& ?0 A( a看了你关于喇嘛教的老帖,看来还是喇嘛教爽。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7-26 22:42 编辑 ! i; b! E! M- t( S2 [' V" _2 d2 E# y; L
2# Lison67 ' D% M  l4 ^( X" j8 |  ~
可那样一来他就会在对人说话前时常去思索、考虑此时此刻是不是“适当时”,
) B0 h5 b' D/ [2 h+ u这样的作法算不算是“动了机心”呢?一天到晚机心烦动是学佛吗?# Q" r  e& _) q5 C
Lison67 发表于 2010-7-26 20:43
8 J6 a# l$ k' K" i$ \8 N- R- h

+ h& J" C2 c# k0 A; OLison67老兄:
0 `( A0 @+ i" _  s' I
2 @' D" R( C, `6 b因为时代的变迁,为配合时代需要,佛教的教义虽然不变,但型式早有所改变。
, k! a1 J" H# t3 X2 P' U5 y
& x# E( E7 L0 w  Z, |# A" S, A7 X我现在的见解是以原始佛教为跟据点,其实佛陀早期的修行是「禅定修习」,因为是在实践下功夫,所以大多数信徒不会在学术上有问题。问题的开始是有些信徒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解脱,只喜爱修修人天褔报了事,但又仰慕佛陀,所以佛陀就随缘说法,提高他们的品德。这样做法,对一些已证得阿罗汉的弟子亦有好处,因为他们虽然已是最後生,但在入灭之前,仍然要生活在人间。/ E9 Q# ^" K" E# o) y% _" s

8 R/ ~" f8 z+ H$ V如是般,佛教就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修行方法。! B4 Y5 C; P( h

2 M8 |' X) q. c2 F7 v7 }出世间的修行是要证真如,见诸法实相。如何为之已证?就是要做到龙树菩萨《中论》所指的「心行言语灭」的境界。佛教认为人的心识是永远不会止息的,死了之後也继续活动,所以要做到「心念」一点也不起,就要入金刚定,在定中,修道人要把所有心念拚除,做到无言无说无念,从而生起「根本智」而见「空」性。
* s4 ?7 q% V2 z* O# c/ k* T. \! \7 O9 I6 l3 ^& {
在世间的修行,佛陀指出「中道」才是最佳的修行方法,以「中道」去作出生活上的种种调节,目的是要弟子适意地过活。佛法是不会破坏世间的法律的,因为如果信徒什麽修行也不做,但只要守得着世间的法律,最终也可守着人身,不至堕落於三恶道中。其实,「中道」是需要广大的智慧的,是有分析的成份,但这种智慧是人间生活所必需的。
; \$ @* I' y# D! s4 e
+ O7 r1 B- |/ P& Z; v小弟只是凡夫,若有不完善之处,请愿谅!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1# purifiedmind
5 L2 }5 ~# T2 t6 t$ P9 J- k; ]. j2 Q$ H( J* N2 ~& R9 K
4 |! m: o0 F  ^2 H  U
受益。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3# Lison67 ) O( S0 c7 o' {7 `
- Y) t3 e0 w% E9 ?% S+ N
0 \/ H* R/ _, F! X
静心观禅,不起心机。! P! i2 m  M$ S3 Q; x
言出之前,已有分寸。  i5 ^0 M1 x. ], I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 B8 w. {  ?' H! x4 C7 K' `
救度随缘,闻者随心。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Lison67老兄:, c- ?, S: t) [$ B

7 m2 k  C+ h* o  K+ r+ o因为时代的变迁,为配合时代需要,佛教的教义虽然不变,但型式早有所改变。  Z; H7 c, P* R1 c  R1 J

9 |" O9 R# b# ]1 o1 _$ e2 v我现在的见解是以原始佛教为跟据点,其实佛陀早期的修行是「禅定修习」,因为是在实践下功夫,所以大多数信徒不会 ...
# E5 V5 m% u& H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26 23:41

! x8 ~3 S7 ]7 v& K" w怪不得,从清心寡欲的修行进化到男女内外双修。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不能敲响的锣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7-27 18:05 编辑
: i( j; ?7 S" R3 R  B! s  A3 p4 {" |4 f; k, A
1# purifiedmind , J& C, \4 p5 N" N6 P9 e! L# r) A
8 |- Q& b% X0 f  }* Y1 m$ }6 [
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不能敲响的锣
* i$ _2 ]; L: y, g( X; V0 ^1 e. \! F  h; |! n
Speak not harshly / Silence yourself 4 m' |( Z0 s9 o

# x/ @  O- t8 a3 zSpeak not harshly to anyone. Those thus addressed will retort. Painful, indeed, is vindictive speech. Blows in exchange may bruise you. 6 M7 V/ p% s3 H3 n
# ]$ ^$ e4 v5 d0 y5 o% U8 y, W' s
If, like a cracked gong, you silence yourself, you have already attained Nibbàna: no vindictiveness will be found in you. . X0 z3 x  s* k$ C+ V/ v

; f. u  g% S2 {* Y* o# T0 sVen. Nàrada, Dhammapada# Y# U: A8 I" s! Y$ l& }, R
; u, N( \! F# I/ N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p; l# }2 S  l  @7 K/ N. x7 D9 q* O
( ]$ I4 G- H  e& u2 n# n) n
严辞厉色 (恶言) 是出於愤怒,亦即愤怒透过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滥用了我们的语言。恶言不仅对别人,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带来痛苦。佛陀教导人们不要说任何的恶言,保持心境的平静不被恶言所牵动,好像一个破烂和不能敲响的锣一般。) B0 n6 ?# k& L) l' w

) T: M) F, L( M愤怒是具破坏性的,而爱心则具建设性。8 @$ E. y+ Q! Y& U  O# T

2 j, a( {# j" v1 K  Y; ~  z佛教认为当人达到不还果时便能除去所有愤怒。佛教提到四果圣人:入流果(初果sotāpanna)、一还果(二果sakadāgāmī)和不还果(三果 anāgāmī)和阿罗汉(四果arahant)。9 D0 M2 l9 }7 t, W8 M

6 X' q6 d& X1 E* c0 U; U. 入流果消除了我见、疑惑、戒取
/ H9 Y+ \* q* v. 一还果删弱了欲贪和瞋恚
1 j$ \- a# R' `$ u8 r. 不还果消除了欲贪和瞋恚 ' j9 ~4 n: n9 n+ p" t. L. p
. 阿罗汉消除馀下的色界贪、无色界贪、慢、掉举和无明
# L, {6 U+ k+ i+ A! G$ J
1 I  [/ f7 u2 t# w# B) L1 ^+ F三毒贪(lobha)、瞋(dosa)、痴(moha)常存於人的心中,很难除去,直到取得不还果才能消除。瞋平时处於潜藏的状态,但当受到刺激便会苏醒,因此发洩愤怒并不能把愤怒除去。佛教教人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引起瞋怒的对象之上,而是观察心中的瞋怒,保持静默,它便会自动消失。
# \' }  b  u+ s1 p" s* f# j
1 C9 b6 k- X* E' E: {8 F2 B这首偈诵与比丘君达那 (Kundadhana) 有关。自从出家後,君达那的身後就有一位女子的幻影跟着他,虽然其他人都看见这幻影,但他自己则看不到。当君达那外出化食时,人们便给他两份食物,说一份是给他的伴侣的。君达那感到很尴尬。
5 K. z1 j  X$ @* w% ?
9 Z6 t# K  N% E1 d* s5 K君达那的事件传到国王耳中。国王到寺院找君达那,查看事件是否真实。国王果然看到女子的幻影,但当他进入室内时,幻影却消失了。国王感到很困惑,於是吩咐君达那不要外出化食,以免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取笑,更着他到王宫取食物。
3 L( ~, y. \: B/ N) c5 `1 M) a8 H! q: T4 M2 G, w2 a5 d
其他比丘认为国王的处理不公,开始批评国王和君达那。君达那则认为国王己查清事件,还自己清白。每当被其他比丘取笑时,他便会向他们恶言相向。佛陀吩咐比丘们不要使用粗言恶语。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避免痛苦* u, d# [$ J  _
Molest none / Harm not . g( ~, m, ^1 x4 ^, X5 c) E3 O

4 \! z' |' n* `9 V2 t8 v7 zWhoever, seeking his own happiness, harms with the rod other pleasure-loving beings experiences no happiness hereafter.
+ \* ]6 r, ]8 J+ \% q" W' q3 i$ y/ s- r# c' o
Whoever, seeking his own happiness, harms not with the rod other pleasure-loving beings, experiences happiness hereafter.
" H3 P' ?$ n7 x. U  i+ }3 J/ i* M+ f
  t& W. R' h- B/ `Ven. Nàrada, Dhammapada
5 D$ b, i& V9 N8 A. H% ]8 |3 y4 h) |% G8 N: T/ i7 s. A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p7 B2 q1 o: ^) z4 x8 c; D0 c7 B! u
$ j3 g: O+ @" I) \0 d& R0 C# B法师指一些人喜欢伤害别人以满足自己,心中存有施虐的心态,这是一种对社会非常有害的思想和行为。佛陀教人们要除去这种想法,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於别人的痛苦之上,以免招来恶果。
+ F1 P+ T. @) w$ F/ t
, x8 d( W$ {, w7 \3 ?* d/ {这首偈诵与一群小孩有关。有一次,佛陀看到小孩团着一条蛇,并用木棒打牠,佛陀教他们不要这样做。0 B# K( u5 u/ T6 Z

8 B1 o1 t* `+ h* a4 n又有一次,佛陀在化食时看到一些小孩在水塘捉鱼耍乐。佛陀走进水塘,与小孩熟略起来。然後,佛陀问他们会否害怕痛苦。小孩回答会。佛教於是劝告他们无论是公开或私底下,都不要做出不善的事情。" C2 y# J, M4 I! m6 @6 |  k

$ w  E4 Y* o& t8 ?Kumaraka Sutta: The Boys 也记载了相近的故事。$ S& t, n8 Y& Q+ t/ g+ M  P' ~9 x$ y
9 ~' O1 m$ L1 X8 d7 n
话说佛陀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内生活。一天早上,佛陀到城中化食,在路上看见一群小男孩正在捉鱼耍乐。佛陀上前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害怕痛苦吗?你们是否不喜欢痛苦?」9 Q! C* X, n! Y3 J6 V/ F
4 }0 {& {( J: A6 @2 A8 d- L" G
「是的尊者,我们害怕痛苦,也不喜欢痛苦。」
$ }6 e& p+ v4 o* m3 X
: y, R8 M7 N8 m* |. {佛陀於是说出以下的话:
/ n, F! }. Q9 w4 X. I, s  r
; O/ k6 j, b( n4 ~, s8 ^' g假若你害怕痛苦,
. c& C+ @$ Y. D假若你不喜欢痛苦,
. Q% j7 m) J- o  q就不要做任何的恶行,  W# h* n9 o9 m7 t5 D( u9 Q5 Z( L
无论公开或秘密地。, Q# T: v4 I/ F3 r) E
假若你正在或将会做出恶行,
/ ?/ k7 n, x. U) p- f你将不能避免痛苦:. r1 C  ~7 T% _+ ?
即使你逃跑它也会抓住你。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7-28 23:52 编辑 ) T/ P2 [! B. v
: |. G# {" U& X3 @
【轉載】达摩难陀法师《法句经》--  承担恶果是谁3 N- ~3 R5 L9 B5 d

5 j/ g( v8 q5 {$ R) ]Who harms the innocent comes to grief
9 b" u! e& ]8 i, K
' @/ {. p/ ]. rWhoever harms a harmless person, one pure and guiltless, upon that very fool the evil recoils like fine dust thrown against the wind.* {0 R: e$ {8 c2 O

* Q" t. J# g, G+ L9 z  @! nVen. Nàrada, Dhammapada
$ A* u( e1 X/ P5 `" O1 d4 p; s) X/ u4 I4 Y+ J4 o8 b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N5 z% H' N8 s1 N

# J# ~- D0 R. A; J1 K8 g当人憎恨别人时,他便会伤害自己的心,形成一个伤口,不断为他带来痛苦,人的衰老亦会加快。当除去憎恨,心中留下的就只有慈心 。慈心有十一种益处:, w+ \+ H( G7 |4 Z  u. r( A

7 E& ^4 a+ C6 ^* h- C$ N& ^1. 舒适地入睡
6 l; Y! I/ ^) e% q1 _9 z/ ~8 Y% O2. 舒适地醒来 ! _2 I8 I* q! {0 y8 Y: I4 T
3. 不作恶梦
9 O# f2 C* Z4 x( l( s2 v/ X. p4. 为人所爱
. e- Q5 a6 x" w1 v% X5 R5. 为非人所爱
1 O( i$ G8 u7 F, m! g" Y6 [6. 天神守护: r3 Q: |' ?* ~- k4 }
7. 不被火、毒药与刀剑所伤 / ?9 Z/ }9 i, i7 e4 [. i! i1 T1 k
8. 心容易得定
7 Z; N9 L- f& R( B7 H9. 相貌安详
; ?. `/ y$ W0 ~+ C. ~$ V10. 临终不迷惑
% T  W! m( I9 O2 }) h6 T! O& ~11. 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 (阿罗汉果),他将投生梵天界
5 @: P! K+ }: S* U( t# x7 a" L 5 r: x, W& S; f6 b. x
阅读:Piyadassi Thera, Metta (Mettanisamsa) Sutta: Discourse on Advantages of Loving-kindness
8 b% x  [3 Y: u* w  z- [
3 F1 U" G5 Q, F3 n四无量心包括了慈、悲、喜、舍:' [( ~& M  v' U
4 f& `# K7 L6 W4 |
慈 (metta) 是慈心,指对世间万物的友善情感。
. n$ e- }5 J$ \0 s& \, J1 l7 j) L+ M悲 (karuna) 是悲心,对不幸的人生起的怜悯之心。佛教得道後决定向人们说法就是出於悲心,希望帮助他们解脱一切痛苦。
9 }' u/ r* j. |, U4 F喜 (mudita) 是随喜心,当看到别人成功快乐时生起欢喜之心。一般人会妒忌别人的成就,随喜心正好与妒忌相对。
7 M+ a, E) t6 ~; L  Y$ ?6 `/ l舍 (upekkha) 是不受扰动的平稳心,不存偏颇。
) R% M, k9 K1 C  r( _0 b: \" H

+ {! N* L$ {, h* ]% u向别人发怒时,若果别人不接受,怨恨便会回到发怒的人身上。在佛陀时期,婆罗门以动物,甚至人来祭祀,因此受到佛陀的批评,婆罗门对佛教也不友善。有一次,一名婆罗门到了佛陀的住处,不断诋毁佛陀。佛陀没有说任何话,待该婆罗门停口後,便问婆罗门:「当你探访新友时,你会带一些礼物给他们吗?」
7 Z8 u. N+ u" @: C( L0 R1 N; o9 U. a
婆罗门答:「会的,这是我们的习俗。」
: K4 }: w% s; N6 m* }! `8 b& K+ J$ P
佛陀再问:「若果他们不接受你的礼物,这些礼物会怎样处理?」% R; D# k9 |/ _' I# U" |
! S9 c2 Y! M6 I/ x" Z; j
婆罗门回答:「我会带它们回家。」3 I# e0 }7 U2 u

% w, A- o4 B3 S佛陀说:「到目前为止,你对我说了很多说话,我不接受它们,请你带回。」" w) t+ E( M. G0 X8 a
2 L3 b+ \% |- _* P  b+ @
这首偈诵与一名猎人有关。猎人带着猎犬前往树林打猎,途中遇到一名比丘。人打猎空手而回,在回程时又遇到该名比丘。猎人心想自己得不到任何猎物是与这名比丘有关,於是放出猎犬袭击他。猎人又用箭射中比丘的脚。比丘慌忙爬上树上,逃避凶恶的猎犬。比丘爬树时僧袍跌落猎人身上,猎犬以为比丘跌在地上,纷纷袭击猎人,最终把猎人咬死。
7 I  ~: |2 W6 D! O: [, b0 x8 s( Q1 x' B5 ]/ y, c! ~" r( K" [" B" K
比丘後来向佛陀报告了这事件,询问佛陀自己有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佛陀指出猎人是由於对无辜的人做出恶行,自己承担了恶果。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9# purifiedmind ' }! v& v: ?, u8 o8 ~) [

  D: j  A4 y0 q- v8 p1 R
7 d3 P8 y2 ?" {9 i9 m受益。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0# purifiedmind
, Q# r8 {- d% s* c  r) P7 ]& o受益。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7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1# purifiedmind
; n" H/ a+ E: n' n; R3 m; @3 @8 X受益。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2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5# purifiedmind ' d5 _) _/ |+ a
% L, K9 m- X% r5 v  x

) c4 B6 ~) Y& }0 R8 p+ W* D明白了。 敬谢老弟指教!
4 l; T4 ^  p9 V0 C# h* y+ M: R也顺便谢谢莲的露珠儿小妹。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Lison67 老兄,
" Y4 ^7 Y! K" j6 h
2 a# _# h& Y- t' ?多谢老兄的讨论。修佛道上,要互相提点,良性的研讨是最好的事。
& i% z- {+ B8 c8 b& O) W9 z' W- T
用文字解释禅定的状况很困难,如虚云老和尚所言,由参话头开始,死咬着不放,由有种种有分别的念头,归纳成为无分别的统一思维,但无分别之中又有分别,但对分别不会起心动念。
) e/ V# B4 B: C2 N* P% c' M3 ?* _
+ g0 [9 m/ R  d% O其实当修行人出定後,当「根本智」消失时,「後得智」会起,回忆在「根本智」的状态,这种智慧虽然是有分别,但因为心念是以无分别为基础而产生,所以是清净的。7 r  [  p$ l% d' B3 a
6 U& [5 F( t9 l2 Y
其实,只要细观身旁修佛的人,很容易便发觉大概有如下根器者,亦很明白修佛的过程:
3 o' Z8 o# ?( {. Y. u& e$ Q! L# g) [/ o0 i8 I: Z1 v% z8 ^4 s
1. 菩萨根器 - 喜欢广博研习佛理,平易近人,常为他人设想,甘愿为他人服务。
' d; n6 w5 w" [2. 缘觉根器 - 喜欢自修佛理,自己观察世间的种种现象,有自己对佛法的见解。5 n1 Q" e0 P: l% w; x2 F7 |
3. 声闻根器 - 喜欢到处学习佛理,然後自己再深入研究。
+ v7 p1 [- C7 _) y0 B4. 天乘根器 - 喜欢持戒行善积褔,不大追求了悟佛法。. D  j# w, n8 k3 W; R
5. 人乘根器 - 喜欢我行我素,不大明佛法,只信多少因果,但是是个守法良民。' \  }  p2 ?$ n9 r
6. 一阐提根器 - 不信佛,不信因果,做恶事也不皱眉。! i4 c& ^. h* p5 t; i
9 O5 u  I, l: A6 x5 I" G; i
如果有佛的智慧,就可以善观别人的根器而随机说法。但吾人还没有得道,就要小心好心做坏事了。例如,批评别人迷信,倒不如劝那人多行善事,日子有功,褔德会启开他们的智慧。否则,可能会令他人迷茫而堕落。; n& H6 _5 V0 M+ K5 _5 L

( V% o1 J- J' o& q老兄在此是太好了,说大多数修佛者想说而不敢说的事。禅宗对学佛的形态有很大的形响,发问好像已成为起心动念的事!其实,不明就要发问,对初学者有何不何?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5# Lison67
8 }/ B/ s8 W" z/ L9 r, D7 E, X+ q9 f# `, s9 L! T! E% O7 H

& p4 h' z3 R7 N" \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6# purifiedmind 4 |$ |( q4 U. G

! y  m' _% Z" i5 d9 n% d' H, C3 m0 }( Z4 W4 _0 _4 o9 q/ [, b
为你加油。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2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象老弟说的那样可就太好了,先前我还一直误以为自己在这胡乱提问是倚老卖老无理取闹呢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你觉得自己很老吗? / y- D4 h+ ]8 k* O

$ I' b4 X8 ^$ V, W你们都已经很老了吗?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 -- Lison67
& b2 P$ Q" \! V  F  H真象老弟说的那样可就太好了,先前我还一直误以为自己在这胡乱提问是倚老卖老无理取闹呢
5 Q: e9 j- S8 t( Q& HLison67 发表于 2010-7-28 20:35
3 }9 I8 R# t, l5 D0 A/ x

: e' A8 B3 \: \: ?' I/ W老兄为人,小弟岂有不知?是个外硬内软的真君子。5 {, S. q+ R& ^( z8 d
- ]: C" a. ^; o1 G- @0 ]2 K& t" i  A
修佛道上是要大家互相护持,我以前亦常常遇到类似情况,人们常回答「要修心呀!要多念佛呀!不是别人的问题,是你自己起烦恼。」其实,如果我知道自己有什麽毛病,就不用问了。就算知道自己的问题,又如何更正?以前的经书仍不十分流通,根本没有经可查,不知如何入手,直到现在互联网的发达,才帮助不少佛学者。感恩!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2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20# 莲的露珠儿
3 S# P7 d6 d) |
: R% F7 d/ |4 ~& l4 f, [( k& y; G: u7 t4 l6 J
真的。我老人家出生于1967年2月8号,老掉牙了。俗话说三十三四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圆寂之前剩的这么点苟且时日舔着脸跑这版来临时抱抱普瑞飞老弟那样善信大德们的佛脚,想着攀缘攀缘沾点灵气也顺便现身说法开示指导一下你们晚辈后生,度一个算一个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真的。我老人家出生于1967年2月8号,老掉牙了。

3 d; l* O: a$ Y! D; y0 B& w* p" E9 a还好。我还以为是1867年呢。仔细一看,放心了。4 F; T$ _  ?' ^# T
想着攀缘攀缘沾点灵气也顺便现身说法开示指导一下你们晚辈后生,度一个算一个
; }6 Y) v- e: ?& k2 w1 B
很好呀,先谢谢了。就是有个条件,你要说真心话,不许骗人和吓唬人噢。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10-7-2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son67 于 2010-7-28 23:10 编辑 0 C9 L( b' y9 e1 D
2 q  p8 \, `, W6 \9 _6 |
真话可能直言逆耳,小家伙到时候别不爱听就行。
/ z2 L8 S8 W  u  b明儿得起早上工地干活,老叔先下了~~深情话别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还好。我还以为是1867年呢。仔细一看,放心了。- D  L1 }0 O6 J  A

" w# t0 J9 G; Y0 F1 v很好呀,先谢谢了。就是有个条件,你要说真心话,不许骗人和吓唬人噢。; u* E+ T. W, q# P6 Y: v
莲的露珠儿 发表于 2010-7-28 22:58
大型搬家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7-29 00:01 编辑 8 x; P6 I* r8 Y% w* V3 o/ N% D( \
' w' q) r) A) ~; E# h
25# PTL   E0 w  l1 c* a3 f: E
& [- V2 h+ O. L; C% s$ Z; k2 J

: C" K6 }% }: f8 m 2 t7 B4 S" F/ [- T. }
5 N# w, o% y5 `! j: L) ?
守护菩提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 purifiedmind $ E/ F& N/ [6 A/ f- G  R5 }

6 x; V( l7 m  i/ U5 W+ P5 F* d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13 01:49 , Processed in 0.2131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