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61|回复: 27

为什么不用去寺庙.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0 j* y& {8 u7 `0 x; J0 k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a9 e  C7 _: r
; J$ p& G/ H5 K8 |: f' \
世人皆执着四相, 难成正果.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0-7-4 14:04 编辑
: L7 w; ?3 K7 \4 ]& t( Y+ o/ I+ |8 ?' c0 T6 K# d: l% Z5 |5 |5 p
呵呵,老兄的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来试着答答要不要去庙的问题:
% a  s2 P. _. z: `1 c. G
* _4 u& G( F1 |' g6 @- k- \首先佛说金刚经的时候,身边的弟子都是跟着他修行了一段时间的人,这部经是说给有一定修行基础的众生的,佛希望大家脱离四相,在修行上更上一层楼。
5 U! u* h7 v3 }6 K2 o' m  f1 y
7 N2 G; o% h4 W; D, E至于说要不要去庙这个问题,其实对于一个已经起修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应该自问的好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有一个以什么心态去庙的问题。如果,修了半天了,还是为了上庙磕头,上香,祈福,那么真的是应该想想自己对不对了。家里恭的佛菩萨和庙里的有什么区别吗?区别来自于我们的贪执心。2 v/ s  y' v" E% I- j
但是,如果去庙是为了听经闻法,那么还真应该多去呢,多听,多问,亲近善知识,明白道理,这个时候用平常心把庙当作一个学校就可以了。0 y& k3 d# k' o
- K1 v$ `+ c; Z5 }1 n
庙,其实还是一个接引众生的平台。抛开宗教的区别,他们相通的地方就是都是宣扬善法,劝人向善的。如果一个人,遇到了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以为求菩萨可以解决,就跑去了。在那里解缘得了一本"地藏经",回家后就开始受持读颂,断恶修善,那么这个时候庙就 SERVE 了他的PURPOSE。8 ~) a8 ?1 V6 Q5 a0 P
这个就好象很多新来的人来了之后就去了教堂了,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基督教的人热心,帮我解决了很多刚来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在那里可以多认识一些人,多得到一些消息。这个时候,教堂就是一个因提供方便而接引众生的平台。你总不能说"我这里是教善的,你不是想学善知识的,光想自己方便的,就不能来吧"。再过几年,这个人可能就开始认真地学习圣经了。都是一个道理,以各种善巧方便让大家接触到善知识。9 ]& Y  T; s. [( g0 H
. C% s9 P8 I- S: L% F7 ~! X
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从不同的层面修善断恶的过程,但是万般的事物都有起点,过程,和终点,起点就是契机。这个时候,很多的人也由这个起点而渐入修善的过程。我们应该随喜赞叹才是。
3 h( q$ Y5 Z1 C! j1 @4 U
$ `. K! Y, [/ O+ I% g至于说庙里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也需要大家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是谁在RUN庙呢?是佛菩萨,还是凡夫呢?没有证量的修行人也是凡夫,都会因为贪,嗔,痴,慢,疑,我执而犯下各种错误,或者行为的表现和佛讲的道理有偏差,这个在有人的地方就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再正常不过了。要不庙里,大教堂里怎么也会有勾心斗角了,皆因还没有觉悟。觉悟了就证果了。呵呵。。。所以实在没有必要用"佛菩萨"这把尺子来量所有庙里的人。得道有先后,至少现在他们还是在修,这就比不分善,恶,随时,随地因为五毒伤害别人强些。而且自己的业自己背,自己了,我们也用不着愤不平,随缘自在,自在随缘就好了。一个庙的好坏,和住持的修为关系重大,但是一个庙,到低合适不合适我们,却是由我们自心的修为和心量而定的。一切都是自心的感招,心里有贪执,就自然会去花大钱,烧大香,这是因为还没有学会用佛的思维和智慧去思考问题,也没有什么,至少种下了菩提种子,早早晚晚会发芽的。% [- n) H# B5 \, s
举例说,就好象我要去学佛知识,这里只有这么一个庙,又有很多书籍,可是我不同意住持的一些做法,那么我还要不要去这个庙呢?这个时候其实我们要是明白自己的大方向又能宽容别人,不被表相所转,知识也就学习到手了。所以说障碍我们的永远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 D- h* E+ U! r* V
. o+ g5 P) C# V其实大家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是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和给予别人一些空间和时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执和是非了。这个空间就是彼此心性成长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就是得道有先后,人人都有佛性,早早晚晚都会成就。
; w7 Y% F. ~  W0 M, ?  H! D$ n, D8 w
7 N7 l# U- D4 r% [: {# T还是要感谢上山打老虎给大家提出的问题,看似过激,但是同时也很有启发性。同时能读"金刚经"也是因为老兄很有福报的。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2 -- PTL6 l; E% |/ J. o+ b

% M$ W" V: R4 K0 j' F; @9 H# R7 N# V" K% O* Y

% ]/ q! q8 F/ x3 h; G7 `) O4 G「一切法皆是佛法」。证悟是因人而易,有很多次第,要到寺院修佛也好,甚至到精舍、庙宇、社群、家庭修佛也可,没有一定,到处都是道场。好像「学校」一般,是个平台,是聚集学生一起上课的好地方。
1 v% X- @0 ]3 \* w0 O! R
7 `1 \6 Q/ w- W: M( l" e3 @但最好不要断人慧命,若有人要追求灵性上的安住,解决烦恼,他是什麽宗教也好,应该包容和接受,尽力帮忙和鼓励。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呵呵,老兄说的甚是。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包容别人的确是没有帮法让自己的灵性安住的,因为会因为分别心而起烦恼,因烦恼心而起嗔恨,因嗔恨心而做口业或者身业,也就是伤害别人。所以不管修什么都好,都要明白观自己起心动念的重要性。。。如果因为自己的一句半句,断了他人的慧命,真的是担当不起呀。要知道我们真的不是生生世世都能闻得善知识的。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要走中道,不可持有,更不可持空。不怕持有,最怕持空。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要走中道,不可持有,更不可持空。不怕持有,最怕持空。* `, r: g5 m7 c$ Y, t
saltyf 发表于 2010-7-4 14:45
) Z/ v/ B& e6 V, W8 U
持空不怕,持有才更可怕。 持有则有念,有念则心动, 心动则执着。持空则无欲,无欲则无念,无念则心定,心定则离相,无毒。
3 }3 I4 e- N& B) \5 b3 C' r  i世人忘不了皮相,戒不了五毒,就是因为“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6 -- 上山打老虎* A! v  S" r" B" ^
持空不怕,持有才更可怕。 持有则有念,有念则心动, 心动则执着。持空则无欲,无欲则无念,无念则心定,心定则离相,无毒。
2 e5 ?* M1 u- L9 J# \4 `5 S世人忘不了皮相,戒不了五毒,就是因为“有”。! b$ w; h; ]  o4 X7 c( P* T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16:47
% V3 o- {" t8 y  k* ~

6 V4 Z8 ]6 q! e5 A+ I1 U以我个人之见,持空才可怕,在《大般若经》中提到多类「空性」,其中有一种叫做「恶取空」,这种空会令修道人遗失所有大乘修行的功德,会令修道人堕落,因为是顽空,什麽都是空,一切空无,没有因果,没有业报,不用修行,落入邪见,请慎之。/ b9 S* o$ U9 h2 l

6 U0 P+ }+ }/ J8 ^# y3 ^以《唯识学》,空是有层次的,不是一空就空。佛陀在《解深密经》指出,生命的真相,如果是存在的(有)不应排除,如果是不存在的(空)不可加添,否则已是污染,不可见真道。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以我个人之见,持空才可怕,在《大般若经》中提到多类「空性」,其中有一种叫做「恶取空」,这种空会令修道人遗失所有大乘修行的功德,会令修道人堕落,因为是顽空,什麽都是空,一切空无,没有因果,没有业报, ...6 z- G& Y+ G: ]  Y- w3 D- l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4 18:29

2 [. n. {! F: ?; P( K' P但是“空”是根本。空不能是「恶取空」,也不能做作的强调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9 -- 上山打老虎
% `. e. C/ m4 f9 y- g3 O( d$ R但是“空”是根本。空不能是「恶取空」,也不能做作的强调空。
: }' _9 W7 b+ s9 D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18:12
0 e# X3 g6 K, @8 H! G; V5 n
) t$ g% H: [9 a$ Z: w' g: C/ f
请问以何见得空是根本?请问出自何经何典?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以何见得空是根本?请问出自何经何典?2 ]- F7 B) d: v3 ]& c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4 21:06

) M1 I! x: ]" _- O: s5 J" e金刚经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1 -- 上山打老虎* T! {1 T, W8 G  V( V$ \
金刚经
4 y" w+ x% O0 D7 O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20:15
' g) W8 w3 X+ Q

, p9 u0 G9 e8 }2 I, i請問是那一句經文?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請問是那一句經文?, _, X7 C" K% @! e; n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4 21:33
' T% b  k9 s0 J# M! q8 Z
金刚经通篇的主题。不是那一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3 -- 上山打老虎: n/ ]1 T; E7 L, u; Q
金刚经通篇的主题。不是那一句。5 K$ S- V+ l" p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20:45
2 {3 B: K" C* Y1 s1 {
' d3 H9 F1 y' n3 a6 [9 @
以我个人之见,金刚经的主题是「无住生心」。而金刚经的相是修行人进入深深禅定中所见之相,当用空性去对治後,最後你会发现那些影像其实是潜藏在吾人深层意识的种子所幻变而成。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个人之见,金刚经的主题是「无住生心」。而金刚经的相是修行人进入深深禅定中所见之相,当用空性去对治後,最後你会发现那些影像其实是潜藏在吾人深层意识的种子所幻变而成。
: z- L' N( m/ t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4 21:56
) b$ }) r0 X# V+ R9 A' i) V  v
好像所谓的四相不是“修行人进入深深禅定中所见之相”。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庙里的人有很多种,
1 n4 F5 M$ F4 h. v. `# Q0 v# T有求神拜佛的、有参禅学经的。
* _( r2 a  q0 _0 u$ e1 b求神拜佛的不一定能求到什么,但是如果参禅学经,庙里当然要好些。
7 y) R8 O- Q/ w$ c( s心中有佛,闹市一样参;可是,不是个个都能做到的,那么一个更好的环境不是更好吗?
  e6 p: ]' p5 Z2 Z6 M0 z有人参的苦禅,就无所谓庙。# h* }3 ~. e- K7 l" {
没记错的话,佛法度人有万千法门。所以修行无需拘泥形式,是否在庙里并不重要,只是看你的路是否对你自己。有人有庙,有人无庙。
' v+ Z2 D1 ^7 C. a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2 o9 [' ~% F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 }. _3 b" _3 D; n) {) N2 Z/ m9 [" O# U# n
世人皆执着四相, 难成正果.( V) o4 N  s$ G) B  ^6 d. |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2 23:4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16 -- smallhill
6 J& o2 A$ z" J  a: x& T3 O去庙里的人有很多种,
' o! e  H2 o- x' Y' M有求神拜佛的、有参禅学经的。
6 ?6 {4 q' t. S7 x求神拜佛的不一定能求到什么,但是如果参禅学经,庙里当然要好些。2 r( ]0 J7 x% ?
心中有佛,闹市一样参;可是,不是个个都能做到的,那么一个更好的环境不是更好吗?+ O) g, Z# L. }0 m* f
有人 ...
4 b/ `8 D( O; Psmallhill 发表于 2010-7-4 21:45

7 _# |2 E( o6 B
1 w6 o1 l1 I& m) B0 b0 H: B2 g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尘佰世,哪有净土。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所谓的四相不是“修行人进入深深禅定中所见之相”。
3 d1 t; X$ ]+ b+ p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21:01
5 j5 i7 l- p. b6 e: M8 \
# @3 C; w! j; E  F0 k+ M  s
請問你的四相是什麼?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請問你的四相是什麼?  Z7 e! d/ a% o/ G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4 23:12
0 \6 u4 S/ Z. \/ D1 ?! J
金刚经四相. 书里有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15 -- 上山打老虎1 Q0 t! R6 m' e. D
好像所谓的四相不是“修行人进入深深禅定中所见之相”。7 a1 d9 i4 O) w% i  n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4 21:01

2 L7 I  m+ h5 D4 T7 n5 w. K0 b- S# c9 Z4 O/ K
很对不起!仍不明白你的所谓四相?是那一个境或层次所见的四相?修佛有很多层次,你想在那个层讨论?
5 R# g* i  n9 i# |$ c6 }# C1 |" \' f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进入深深禅定,不一定要枯坐才是禅修。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对于修佛的层次,我不懂。我不是修行的人,也没有深入研究佛法,佛经。个人喜欢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拘泥于固定的修行。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5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金刚经》里何止四相。《金刚经》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如果以《金刚经》为主体的禅参,不难发觉《金刚经》是包含佛所说的全部教义,以「正见」入手,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展开,参透每一种相的「能」、「所」之性,它的分别和没有分别之现象,再找出中道,这就是智慧,可以说,用穷一生的时间都未能参完。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得智慧,就要用功。
+ y' Q' b) `: L% t: k1 J
) X( E- @6 U, h# m' E其实,这条问题本身是不合逻辑的,以下数点可出示问题之处:
0 J' j# d4 K$ T! O
! y5 d9 F- J" {2 t3 _* h3 E1. 「教外别传」- 即是说不是为非参禅所设立之学。佛度有缘人,佛陀慈悲,为恐无缘人谤佛谤法而堕入恶道。4 S: M' k( c- x+ U$ G# [

; U, P, j. Y9 f/ h0 |2. 禅宗是「不立文字」,但是「以心传心」,非参禅者可以能够接心学习。) F' z4 ~+ ?. E$ c
1 Y- Q: k0 p  O5 i: \* a/ J' ~' y9 @# n4 g
3. 以禅宗的游戏,「不立文字」、「目性成佛」等等都是相,如果真的要排除这些相,请问还有什麽可以修?修行的目的已荡然无存。
: u6 G2 J) O5 ~: v& d  |, V( P5 t, z
/ k. R$ s( _! U* ~总结而言,不是禅修者,不明佛陀所教的义理者,很难找到门路得到智慧。《金刚经》并不是禅宗专用,有很多经典是佛陀教导如何作禅观,但一切都是从「八正道」开始,有了「正见」、「正思惟」才开如进入禅定。因为禅定中出现很多幻象,要一一都要远离以保禅修无碍;这些幻象是潜藏在人的深层意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遇缘即发,修行人没有能力在定中把它消灭,但可以用空性去暂时排除它。因此学佛者要常训练正确思维把种子净化,转化成为智慧。1 h$ O4 h2 r' V) F6 D* A( M

7 Z$ n6 C1 F3 E若论「空」性,是以「大般若经」为主,亦可以看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论。佛所教的中道是很深奥的思想,没有大智慧很难证得,因为「中观」并非是一个定位不变的结论,要参透当时整个形势,去除两边,这种决定是有意识和执着成份的,所以「空」不是一空便全空,是分层次,和有步骤的。「顽空」是外道,与佛道相去为甚远。! I6 m5 b6 t0 R- B7 K

2 N9 Q) H: C) B简单来就,要证「真如」就要排除意识中的「相」。要证「涅盘」就要排除烦恼。如果一空便空,根本要成就这两个目标是不合逻辑的。
6 ~! N' i1 C3 W. _9 l. D0 `) U* M9 w8 F9 c% {) `8 e
永明延寿大师说:
% _1 M0 R9 J1 t: L! c+ R「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d! P. L* e" e2 [! k- ~' l0 W# H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s4 Z. o/ c7 F; U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 n) P' M9 l8 x  r& J$ A3 F9 @7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8 w8 P9 ^& j" M/ r+ H0 @
请慎之。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1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庙里的人有很多种,( n7 X! v) Q6 V* D' o6 l3 a/ n
有求神拜佛的、有参禅学经的。; d; p3 F3 t" }5 I; B
求神拜佛的不一定能求到什么,但是如果参禅学经,庙里当然要好些。/ E! }# J& e6 i+ w# `
心中有佛,闹市一样参;可是,不是个个都能做到的,那么一个更好的环境不是更好吗?
  B  A) u1 e$ D, J7 n有人 ...0 `% }+ y* U0 r2 s1 Z- y
smallhill 发表于 2010-7-4 22:45
% S1 c/ \4 O+ y
# ]  z  V- [3 {$ H% y$ p  ?3 k2 `
有两种人可以不去庙:
3 A' l" `5 l' N) u' W( ?( _6 X+ ?第一,是不学佛的人,不想学,自然就不需要去庙。
& M/ e" `: `( N第二,到达“无学”境界的大乘菩萨,不需要去庙里了。也不需要现出家相。. F- \3 w5 o2 W

5 r9 ?; [! [( V想学佛,又没到达“无学”境界的人,还是要亲近“佛法僧”三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金刚经》里何止四相。《金刚经》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如果以《金刚经》为主体的禅参,不难发觉《金刚经》是包含佛所说的全部教义,以「正见」入手,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展开,参透每一种相的「能」 ...
4 p8 z' @" K+ m; X1 e: F& ]- s$ y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5 23:10
* f, E- Q" }+ @* e7 Z
金刚经里的四相,可是佛祖自己说的。你的所谓何止四相,不知道什么来源。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25 -- 上山打老虎; j5 m+ r7 S- t0 r+ g$ M  s; e
金刚经里的四相,可是佛祖自己说的。你的所谓何止四相,不知道什么来源。2 s' ~3 d$ c, G, E% ?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11 02:03
& E9 C( b& A) l0 T7 x5 S
, e0 Y8 z  P; x. m( b' `3 l
看来上山打老虎的佛学水平比我还高,如果佛教只得一本金刚经或六祖坛经,信众就不要如此辛苦,钻研佛经。请自己去发掘金刚经含藏了那些相。可以提供的方法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开始。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上山打老虎的佛学水平比我还高,如果佛教只得一本金刚经或六祖坛经,信众就不要如此辛苦,钻研佛经。请自己去发掘金刚经含藏了那些相。可以提供的方法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开始。0 d8 a. G" k! X. r; ~3 C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10-7-18 10:03

: n  ^$ B4 f- ~佛教经典如恒河沙数, 一般谁也无法读完. 从悟道的角度说, 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就可以了.
老柳教车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10-7-18 17:41 编辑 9 V' W8 d; r5 W
#27 -- 上山打老虎, \7 m! l$ z2 q# l
佛教经典如恒河沙数, 一般谁也无法读完. 从悟道的角度说, 只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就可以了." z1 \0 {# n, p# F2 G9 ]; K) A
上山打老虎 发表于 2010-7-18 16:31

9 S' ^) S3 G: I, D1 I
( V7 E3 }& n  ], \, Y' R" A/ A' T雖然佛教经典如恒河沙数,但都是同归一路,无论小乘部派、般若中观、以至唯识,最後都可以用「四法印」去证之。如果不能以此原则为证,则不是佛教。
% ~4 Z) g$ |7 H. F0 s/ f; h1 p; {
「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4 e8 t4 |  B, r% q2 M2 X

0 r* J) V  [! D( n但虽同归一路,修佛者是不应该停留在某个阶段而不再进取,要求究竟,就要博览群经。好像唐玄奘大师,在阿烂陀寺能通达五十多部经典,回到中国才可以有系统地译出繁杂的唯识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3 05:43 , Processed in 0.40377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