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6|回复: 0

转贴:分说十恶业果报(二)

[复制链接]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0-2-2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五 恶口 " T3 K" E$ d  p. |; q& i/ C
  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 _6 f0 ^" A. }# ^  G# _  往昔佛在世时,尊者满足去饿鬼界,当时看见一个饿鬼,形貌丑陋,令人汗毛竖立。这鬼的身体腾出炽燃火焰,并且口出蛆虫,脓血流溢,臭气熏天。有时口出火焰长达数十丈,有时眼、耳、鼻以及身体肢节放出火焰,长达数十丈,唇口垂倒,犹如野猪,身体纵广达一由旬。他手自抓,举声嚎哭,驰走东西。满足见此情景,问道:“你先前造何罪业,如今受此剧苦?”饿鬼回答:“我昔日出家,贪恋执著房屋,悭贪不舍,倚仗自己出身于豪门望族,常常出言恶臭,如见持戒精进比丘,往往恶口辱骂,所以受此报应。我今悔悟,宁以利刀自割己舌,长劫受苦,也不一日辱骂污谤精进比丘。尊者如返阎浮提地,当以我今日的身形苦状告诫比丘,善护口业,莫妄出言,见持戒人,应当宣扬功德。自我受此饿鬼身形以来,已历经数千万载,常受此苦,此后命终当入地狱。”说完之后嚎哭倒地,如大山崩,天翻地覆。这是由恶口的罪业感召的异熟果报。
  V5 V9 `9 c! _3 p8 R; {  恶口的等流果则是:从三恶趣中脱生为人后,常常听到不悦意的恶骂声,而且恒时心情烦躁,常遭众人欺辱、担惊受怕、心不自在,常遇恶友。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喜欢口出恶语。 & N) U- _/ q! \1 _. e
  须菩提尊者出生于一个婆罗门的家庭。长大后,智慧显露、聪明过人,但却性情恶劣,见到人与畜生时,每每出口恶骂,这个习气一直无法改掉,以至于父母亲戚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接触。后来须菩提舍家来到林中修行,在寂静的山林中,看见鸟兽乃至风吹草动,他也心生嗔恚,始终没有欢喜的心情。当时有位山神对他说:“你今日为何舍家来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有何利益?徒劳自苦而已。现有佛陀在祗桓中,有大福德,能教众生修善断恶,现今如去彼处,必能除你的嗔毒。”须菩提听信此语,蒙山神之助,他被携至佛陀前,求哀忏悔,听闻佛法,最终豁然而悟,证得了初果。之后,由僧众劝请,佛陀说起了他的宿世因缘。
" _! ~$ J' V$ |' M& ~7 i1 [5 L7 o7 g  贤劫迦叶佛出世时,佛的教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 年中处处供养诸比丘僧。后来僧有少缘,竟不随从,此比丘便出口恶骂:“你们像毒龙一样狠心。”以此恶业,五百生中堕为毒龙,内心常含嗔毒,触扰众生。如今虽然得生为人,但因宿习未除,所以遇境触缘,复生嗔心。 & G4 n2 T3 d  T9 {8 u
  这是因恶语业的串习力,使他生生世世都喜欢说恶语的同行等流果。
% p: n9 K5 h3 Y3 q- ~  在舍卫城境内,曾有一头老野牛,它去饮水时陷入淤泥里。舍利子尊者见后将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干干净净并为它宣说了三句法语,之后便离开了。老牛在对尊者生起信心之中死去了,后于舍卫城转生为一婆罗门子。因业力所感,他生来体态如牛,且长有两个咽喉,还能反刍食物。长大后出家,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他即是所称的“牛主尊者”。往昔迦叶佛时,他曾是一位博通三藏的出家僧人。一次,看到一位年迈的比丘在慢慢悠悠地进餐,他就说:“你像老牛反刍一样。”后来他得知老比丘是具功德者(圣者),便诚心忏悔,以忏悔力而没有堕入地狱。但是,以其恶语等流果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如今成为最后有者时也是体态如牛。
! U" B8 A( R9 [  与此类似的例子有:2 l; g  [2 k5 p5 m0 u
  曾有一位通达三藏的比丘以博学多才而自居,他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就像牧童一样。”因而于五百世中转生为牧童。
/ S8 i3 j0 A: i9 \  又有一位年青比丘看见一位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滑稽样子,随口便说:“你刚才的样子真像猴子。”因而于五百世中连续转生为猴子。
! X4 W, X# b7 ?  又从前,有位长者妻,自怀孕后,身体臭秽,人们都不愿接近她。怀胎期满,生下一儿,连骨骸立,瘦弱憔悴,令人不敢目睹,而且身体沾有粪便。他长大以后,不愿住在家里,却贪嗜粪秽不肯舍离。父母亲友都深感厌恶,甚至不愿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游浪在外,常常吞食粪秽。人们见到他这种怪异的举动,就叫他嚪婆罗。后来遇佛出家,证得罗汉果。 1 [& s8 A! X. S3 u2 y+ s* N
  此生他显现这样猪狗般的下劣行为,究竟宿世造了什么恶业呢?
) s) M+ l- c3 @' O7 t: R3 {  原来,久远以前拘留孙佛出世时,他出家为寺主,有数位檀越洗浴众僧,完毕后又以香油涂身。在众僧中有位罗汉,寺主见他,嗔心即起,口出恶言说:“你一个出家人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什么两样。”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心,于是在他面前显现各种神通。寺主见后,当即忏悔罪业。因为恶口的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人都不愿接近。又因曾经出家,且向罗汉忏悔,所以今生遇佛出家、得证圣果。 3 N! N, x7 H" ?% H
  综上所述之案例,可知恶业酬报来得惊人的准确,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错乱、空耗。骂人如老牛反刍,自身即于五百世中堕为牛身;讽人以人粪涂身,自身亦五百世身常臭秽。如是种种恶口伤人,造业者自身非但得不到丝毫的便宜,反而变本加厉,需要加倍地感受苦果。 8 i+ T# D% g) \- y
  《四分律》中有一则颇有意味的公案: 0 R4 I- C/ q$ O8 X! e( R
  往古时期,得刹尸罗国有位婆罗门,对所养的牛非常爱护,刮刷摩擦,精心护养。当时国中有一长者驱牛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一路自唱自言:“谁有力牛愿与我牛共驾百车比试高低,我与他赌金千两。”婆罗门家的牛听到吆喝声,心想:主人昼夜精心喂养我,为我刮刷摩擦。我应竭尽己力,赢取这千两金来报答主人的恩德。之后,牛对婆罗门说:“您知道吗?国中有位长者,今天宣言谁有牛愿与其牛驾百车而赛,可赌金千两。您可前往他家,说有牛可以比试。”婆罗门听后即去长者家如是而说。于是两人驱牛正式驾车比赛,时有多人在场观看。婆罗门在众人面前对牛说:“秃角!可牵!”牛听到污辱它的话,当即感到羞耻,不愿出力竞争,于是长者牛获胜,婆罗门输金千两。赛后婆罗门对牛说:“我这样昼夜精心饲养你,以为你会为我尽力,胜过彼牛,没想到你对我的报答是让我输金千两。”牛很委屈,解释说:“你在人前羞辱我,说‘秃角可牵’,使我脸面丢尽,所以我不愿奋力竞赛。你如能改变态度,不以恶名形容我的丑相,可去对长者说:‘能否再与我牛比试一场?这次可出二千两金。’”婆罗门对牛说:“这回莫再让我输金。”牛说:“你不可再羞辱我,要于人前赞叹我,说我好牵,端严,好角。”于是婆罗门又与长者再次比试,这次赛前,婆罗门在人前赞叹牛说:“我牛好牵,端严,好角。”牛一听此语,精神振奋,结果竞赛得胜,婆罗门赢二千两金。 . L& n. w+ b# K! i! b1 F4 }5 l- b

  ]1 W) g! n7 O( T  从这则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骂时尚感羞耻,不愿尽力,何况人与人之间,如受恶语中伤,岂能不因心灵受到打击而滋生报复之心?所以从众生相处互感的报应来看,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亦然,骂人者人恒骂之,损人者人恒损之。这是由恶口伤人的业力必然回应而来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们能够慈悲爱护它们,它们也会懂得报恩,如果以恶语伤害它们,它们也会伺机报复,即使当时力弱无法报复,但此怨恨之气始终蕴在心田,若无对治,在未来世也必定会暴发出来。
( g; ]0 m3 P$ Q: b" g" R" S. f4 }  与前述同理,在严厉的对境面前说粗语,果报极其惨重。这里严厉的对境包括佛像、佛塔、佛菩萨、上师、僧众、比丘、沙弥、父母等。 , n; v, o4 {6 ^6 j5 q
  波斯匿王,引兵过祗桓时,听到一比丘诵经,音声甚妙。王顶礼白佛:“愿能见诵经僧,施予十万钱。”佛说:“当先给钱,然后可见。因王如果先见,绝对不会施钱。”于是波斯匿王先施钱,后见比丘。当他看见比丘容貌丑陋、异常矮小时,果然生起后悔之心。王问佛是何因缘,佛告诉他:“在迦叶佛涅槃之后,当时有王,起建一座塔庙,安排四臣督工,其中一人懈怠不勤。国王就责备他,结果他心里愤愤不平,埋怨道:‘这么大的佛塔,几时可以建成。’因为对佛塔说怨言,他五百世中都转生为侏儒,身材极其矮小。工程完毕以后,他随施一宝铃挂于塔上,以此因缘,感得五百世音声微妙。”
/ C9 n$ Z  i" Y4 p5 Q* E& T8 {3 \  从前一人对着一尊断指的佛像说“断指佛”,没想到他立即自指断落。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不应对佛塔、佛像肆无忌惮地指手划脚,看见佛像时,不能说佛像不庄严,只能说画师的技艺有差别,否则会感受悲惨的苦果。
0 A# y; ]3 z5 n/ x  以下是对僧众恶口辱骂的果报。 - C- U3 E# M4 B! u. F
  佛在世时,王舍城有位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长者妻怀胎十月,临产之时,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其妻又有身孕,十月后生下一儿,而先怀子仍然住在右肋。这样接连生下九子后,先怀子仍不肯出。后来长者妻生了重病,用各种汤药来治疗,都无起色,最终医治无效而死。亲人眷属将她的遗体抬到坟间,请来大医师耆婆破腹,结果取出一小儿,身体虽小,须发却已皓白,他弯腰俯身而行,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当知我因为前生恶口辱骂众僧,所以身处母亲熟脏之中,经六十年,受此苦恼。”亲属听到此话后,号啼悲哭,不能言语。尔时世尊知道此儿善根成熟,遂领大众来到停尸处所,呼小儿说:“你是长老比丘吗?”小儿答:“实是。”接连问了三次,小儿都答是。当时大众见小儿与佛这样对答,各怀疑惑,前来问佛,这老小儿前世造何业,刚产即须发皓白、弯腰俯身而行,且能与如来对答。
- e* r0 C1 o7 n- V' `2 I  尔时世尊告诸大众:“往昔迦叶佛出世时,有众比丘结夏安居。众僧和合,差一老比丘作僧维那,大众共立制限,在这次安居中,要得道僧才可共众自恣,如未得道不许自恣。结果,只有老维那未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老维那心中恼恨,怨道:‘我专门营理僧事,让你们能安稳行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随即辱骂众僧,不久被捉,关于室中。老维那怨气未消,嚷道:‘我要让你们常处黑暗,不见光明,和我今天被关在暗室中一样。’说完后自杀而死,堕地狱中,受大苦恼,今日方才得脱,承此余报,所以在母胎中受如是的痛苦。”
3 ~9 k- I! _1 L7 D' g6 U  如果以造论著书对僧众说恶语,将成现法受业而立遭报应。 2 |1 l6 M; j+ p: e! r2 g5 A3 H
  从前,汉地有位大智者造了一部论,将僧众喻为毒蛇。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途中,突然说道:“你们快跑吧!我好象要受业报了。”刚一说完,他的双手粘连在头上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窜去。 " [% p2 ^3 @- J
  此外,取恶名的罪过也极为严重:往昔,迦叶佛时,一位通晓三藏的比丘西哦色嘉,他出言不逊给诸多圣者比丘起“犹如马头”等许多恶名。结果从人寿二万岁时死去转生为大鲸鱼,身体具马头等十八个头相的旁生,到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一直感受痛苦。
, B: A9 l) t2 U4 b  昔日,释迦族五百女子的丈夫被暴军斩尽杀绝,后来帕吉波国王的军队又将此五百女子的手脚全部砍断,不久,她们就死去了。这是由于她们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的五百僧人,当时,给诸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以此恶业于许多世中堕入地狱,又于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而亡。无论取什么样的恶名都会感受五百次那样的等流果报。若对比丘、沙弥等取恶名,其异熟果将堕入地狱。
( x. t1 M5 Y( j; Z5 K' s  六 离间语 " k' i. N; i: r' ]7 M0 [2 w4 U
  在《四分律》中有一个有趣的公案。
9 ~( y- \) q' i7 d) P$ j  古时,有两只名为“善牙狮子”和“善膊虎”的野兽,它俩相依为伴,昼夜伺捕众鹿,当时有只狐狸常常随逐于后,靠食两兽食剩的肉来维生。时彼狐狸心中暗想:我不能总这样逐于人后食其唾余,应当用方便让二兽互相残杀,使其不再相好。于是狐狸先到善牙狮子处,挑唆道:“善牙,善膊说他生处殊胜、种姓殊胜,长相、势力也胜过你。他曾说:‘我每天得到美食,善牙狮子不过紧跟我后,靠吃我食剩的残肉养活自己。’”善牙反问:“你怎么知道?”狐狸回答:“等你们呆在一起时自然会知道的。”狐狸说完后,又去对善膊虎说:“你知道吗?善牙曾经这样说过你的坏话。善牙说:‘我现在种姓、生处都胜过善膊,势力也是如此。因为我常食好肉,善膊不过食我嘴边所剩的残肉来活命。’”善膊反问:“你从哪里知道的?”狐狸回答:“你们相见后,自然会明白的。” 2 e' b+ {9 w7 w
  之后两兽相遇,彼此怒目以视。善牙狮子心想:“我不该这样轻率,在未把事情真相调查清楚之前就先下手。”这样善牙就对善膊以偈问道:“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如我,善膊说是耶?” 8 N4 ]( U; t2 l) S  s" R+ S5 i3 O
  善膊虎一听此偈,即知必是狐狸从中捣鬼,于是以偈回答:“善膊不说是,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于怨家。若以知真实,当灭除嗔烦,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今当善降伏,除灭恶知识,可杀此野干,斗乱我等者。”
- O7 Y: X/ J6 q% W2 J* u  如此两兽同心协力将狐狸杀死。
" U) _  x/ M; N! {* r' {  善牙狮子和善膊虎本是亲密无间的伙伴,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只因狐狸的一席谗言,结果二者相见时即心生不悦,几乎造成互相残杀的悲剧。
8 |4 H. |4 V. z" O; l  由这则公案,我们进一步思维可以懂得: , v7 W9 ~2 N9 q2 i  L
  凡夫之间的关系其实十分脆弱,并不稳固,因为它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对我好我即对人好,他人一旦触犯我,我必还以颜色,所以不论是亲密的态度,还是敌视的心理,都是从我执而引发的。所谓友好的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为前提,作为凡夫这是有条件的,一旦对方的行为有变,自己的态度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比如有相互友好的甲乙两人,离间者对甲说乙想伤害甲,又对乙说甲想伤害乙,于是两人少有不被谗言所转而变心的。加上凡夫人本来就妄想纷飞,更会因此而浮想联翩,把事情想象得十分复杂。这样首先在内心产生隔阂,由此渐渐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关系紧张乃至破裂。所以对大部分凡夫来说,相互之间很容易受谗言挑拨而分道扬镳,只有得地的圣者们才不至于被离间语搞坏关系。 - d$ O6 A( b2 x) B9 W. S
  因为说离间语无有慈爱,发心狠毒,专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离间者将会堕入三恶趣中,或于拔舌、烊铜、犁耕地狱长劫受苦,或堕畜生之中啖食粪秽,如鹈鹕鸟,无有舌根。即或以些微的善业,得复人身,俱生便有生理的残障,舌根不具,口气臭恶,喑哑謇涩,齿不齐白,纵然口说善言,他人也不信用。又由余报所感,在人间会有眷属弊恶、不相和合的果报。其原因是因为离间两舌的作用,使得同心同德的善友也会恶心相向,犹如怨敌,又使本来亲密无间的亲朋由此心生嫌隙、关系破裂,业感等流,必定会有如是的回报。同行等流果是以宿世的串习力致使今生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k8 H' h+ ~9 a4 p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极重。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如是描述: / m$ S6 L1 p) g) N5 }: P& q+ L% R
  尽管真正的破和合僧在当今不会发生,但与之相类似的挑唆师徒、寺院之间的关系,却时有发生,这种罪业近似于五无间罪。昔日,提婆达多破坏僧众和合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皆未生起善根。这里所说的也与之相似,如《文殊根本续》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的棍子一般的人,其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纠纷,则直至未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烧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劝发胜心经》云:“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
, b- ?+ n* E2 Z. L# A  在世间,今生互为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都是由于宿世有深缘才得以聚会一处、共同生活,因缘既深,情感相关,彼此间身心有着紧密的联系,若于其中挑起事端,制造矛盾,导致骨肉乖离,反目成仇,如此阴心险毒破人家庭,天理难容,恶果难逃。且看以下几则现世的报应。 7 r3 G/ l& f9 \: m$ k
  安庭柏,好离间,且有口才。虽为至亲,一旦被他离间,立生仇怒。李中甫,兄弟相和,因为庭柏挑拨,而发生争斗。蔡伦、张义,情投意合,中表相善,因为听信庭柏的谗言而导致绝交。其他事例不胜枚举。后来庭柏潦倒贫困,两颊生疮,喉舌溃烂,绝食号叫而死。
; n8 y! i( o' P( {  德州小李儿,少年贫穷,为人运船偶然拾得遗金十笏。船主说:“我有女儿嫁与你。”遂定下婚约。一天船主外出,失金者来访。李问明情况后,将金还给他。船主有位亲戚,想夺小李儿之妇,乘机破坏说:“小李儿是薄福人,终必饿死。”船主于是将李赶走。船主亲戚正准备聘娶,其子暴亡。李离开船主后,仍为人负舟。暑天在鲁桥下洗浴,有一物碍脚,结果发现是银数十锭,李取银到街市托人代卖,投一主者,正是以前失银之家,尽心为其脱货。前船主得知其富,最终将女儿许配与李,后李生二子,都得显贵。1 f' Y2 e6 x  w
  元朝浙西有一大家,兄弟两人在父亲死后发生纷争。米信夫,挑唆两人相讼,破其家庭,结果兄弟都悔郁而死。信夫在二十年中都很富裕,至元中时,因为牵连叛案而至于邑。见吏俨如其弟,心中惊惧。吏强令招认,信夫耗尽资财方才得免,内心不服,于是告吏而至于府。见府吏却是其兄,结果施以酷刑逼其招认,后信夫合家死于狱中。
9 c) J& z. l6 i1 H; [9 G& v. C: ~  四明葛鼎鼐,为诸生时,每次去学舍时,必经土地祠。祠中庙祝夜梦一神对他说:“葛状元经过时,我必起立,请为我筑一道屏障来遮挡。”庙祝按其所说,正准备动工。又梦见神说:“不需筑造,葛生代人写离书,已被尽削科名了。”原来里人有弃妻者,自己不能写,请葛生代笔,未曾想到损德竟至于此。葛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悔,尽力使此夫妇重归于好,后只中乡榜,官副使。 , L4 l% y( S, n4 h
  这里葛生虽没有自己发心离间他人夫妇,只是代人写离书,但因参与其事,而致使恶业沾染殃及己身。业一经造下,立见福德削减,庙神不必起立敬之,可见感应迅速,如响应声。 # l7 r9 g0 T. u. w$ @
  七 绮语
; _+ n" G6 ]& A, L, ^/ O5 [7 D5 R  在四种语业中,绮语不象其他三种,人们会认为说话是与生俱有的能力。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人无权干涉,怎么会被列为十种恶业之一,并依之要遭受今生与后世的恶报呢?
6 g& T3 A* q  W% Y2 X& G2 F  之所以会有这种疑惑,是由于我们缺乏深入观察的原因。
6 ?+ D3 J1 c4 Q8 U# v  首先,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是建立在每个有情的相续中,而不为外境离心独存的某种力量所控制,业由心造,果由心感即是此理。由前已知,安乐与痛苦的来源是善业与恶业,而业之善恶乃由心来决定,凡以贪嗔痴三毒烦恼发动的一切业均是恶业,唯有招致不悦意的痛苦。绮语的发生,在不作观察时认为是随随便便脱口而说,其实并非事出无因。我们最热衷于谈论、最感兴趣的话题正是内心执著很深的东西,不然,为什么一谈到它就神采飞扬、兴致勃勃,或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呢?以此可知我们的语言时时都夹杂贪嗔痴的烦恼。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在津津乐道最近上市的时尚服装,言语中充满了羡慕、渴求的心情,这就是贪心的外在流露;一位暴发户谈起经商之道时,会很精彩地讲述击败对手的阴谋策略,这是以害心而发的。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绮语都是依贪嗔痴而产生,无益自他,唯增放逸,增长罪业,所以以绮语业将会堕入恶道中。
3 ^8 {  l8 B1 H  J3 V  其次,因为语言的影响易使听众受到感染,如果听众没有正知正念来摄持身心,就会被绮语所转,生起贪嗔,断己善根;或者流于散漫、杂念纷飞。如此自他相续中生起多少贪心、嗔心,说者的罪业就有多重。进一步看,一旦语言被写成文字,流通于十方后世,则其传播时空大大拓广,造业的影响久远,自然感果受报之量也随此倍增。以下公案可明此理。 6 e5 v3 [8 I! K) y
  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 {! Y8 ]* `, e- A+ K6 a# W" h
  李伯时画马,心思入微,昼思夜想,念兹在兹,但并不损害他人。心作心是,充其量不过自己念马自己作马而已。而依山谷之文才,倘若艳词流通百年,传遍天下,读者何止千万?这样有多少人会因此艳词熏发而引生淫心,趋入邪道,细算这笔因果业帐,造业有多重,受报当如何,心里应当明白。
7 ^6 Q$ j4 Y7 {2 ?  f, W1 I  再观察由绮语串习力所导致的等流果报。
& |5 W+ P. C# h  w4 X  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其中一点是人有辨别取舍的理智,能断恶向善,净化升华自己。我们的语言都是自内心流露的,如果能恒时保持正知正念,出语常观自心,明白何者应说何者不应说,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说何语言自利利人;说何语言损人损己。这样,在取舍智慧的观照下,由衷而发,自然成为正语,能发挥语言利益自他的正面功能。一旦语言失去正念的摄持,信口开河,纵情而说,不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散漫绮语就会如决堤之水,夹杂着贪嗔痴的泥沙一发不可收拾。经常这样串习,我们就容易习惯处于语言的迷乱状态之中,内心迷失而不自知。如是串习,造成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中都爱说绮语。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也许我们自己就是,因为多生习气如油入面,深不可拔,今生生来就啰啰嗦嗦、闲言碎语不断,让人听来心生厌烦。
6 r9 n/ J! z/ A& J3 y  绮语都是从无明痴心中所发生。因心光既已暗昧,自然出言吐语多属无义,不能清晰了然。这样长期言说绮语会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低下,说话言繁语杂,甚至下降到疯子般语无伦次的地步。它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大众中发言气势薄弱,语言没有威力,口才拙劣,虽说实语,别人也不信受。
* X/ A* t) q; Q  j. X7 g' F  以下是因绮语受报的事例。 ( j1 e  @' I# s. s3 @5 f  ]  N: o
  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奸盗之事,描写如画,子孙哑者三世。
' X, m$ _6 o$ z7 O" s9 R  维杨某生,造一淫 书,完成之后,梦神呵责。醒后自己反悔,停止流通。后因子夭折,家境贫穷,仍然付梓印行。不久目盲,手生恶疮,五指拘攣而死。 $ ]. H3 y$ Z9 S# H4 i4 a( j
  宜兴潘书升,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正逢散卷,只听殿上宣布:“第一名到”。随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见壁上挂一黄榜,榜首之名,是“为楫”二字,却不见其姓。不一会儿,来一赤面人,将他所戴的头盔放在潘的头上。潘一梦醒来很觉惊讶,等到榜发,潘果得中第一。之后遍访名叫“为楫”的人。不久知是娄县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会。傅素以文章驰名,主司原先预选他为首名,第一、第二场文,都评阅甚佳,因丢失第三场卷,遂被摈弃。原来,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语,喜欢扬人之短,故得如此报应。揭榜之后,主司欣赏其文,特请会面。此后傅怏怏不乐,抱恨不已,不多久,以鼓胀暴亡。
1 r, E6 x% V* f1 F' U# V( V: S( C) h  江南一书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谈人家闺阃之事,已酉年入闱应试,到第三场发烛之时,忽见卷上有“好谈闺阃”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謄正后再看,卷面已被擦破。后见硃卷,有七篇皆圈满,本拟中首名,因无第三场卷而未被录取,生以此潦倒终身。 ( F/ I; o: `; S1 U1 w. S+ M, L0 R
  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却能谈笑风生,极尽描绘之能事,以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导致福禄削减,算尽而亡。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够温饱自安一生,岂非绮语造恶所致? 6 f: O, s8 R7 x/ n5 e" N6 r
  再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言说绮语实是障道之因。 ; n1 K  Q! ?# g
  念修咒语时如果掺杂一些庸俗不堪的闲言碎语,那么这种念诵称为不清净念诵。就象是在黄金中掺杂黄铜一样,即使黄铜只有少量,但已不能称为纯金,再也起不到纯金的作用。如续部云:“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又云:“净与不净差千倍,有无等持差十万。”邬金莲师也说:“杂有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 b! H3 N9 b8 \5 J- L1 B  在僧众共修时,如果有人中间以绮语中断念诵,影响他人,则会破坏全体僧众共修的功德,并且会损坏施主的福德资粮。对于说绮语的人来说,一边漫不经心地诵咒,一边交头接耳,绮语不断,这样会造下与舍法一样的重罪。
4 V7 U! d$ j( _8 S9 W  ~) q( n  修行人本欲求证本性光明,如果心地尘垢不除,焉能得见真谛。而语自连心,常说绮语,会使性地蒙垢,妄心坚固,迷失转深,所以是成道的障碍。《法苑珠林》中说:“夫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妄,虚妄故罪业生,罪业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虚假,终为乖理。” & O0 p0 \5 c! ^, \8 \
八 贪心
8 D# ~' Y9 M' p  贪心被称为三毒之一,它是众生流转生死、感受痛苦的根源。贪心的生起会引发种种烦恼,造作恶业。比如贪色之心一生,就会牵连而起种种恶心:邪缘未凑,则生幻妄心;勾引无计,则生机械心;少有阻碍,则生嗔恨心;欲情颠倒,则生贪著心;羡人之有,则生嫉妒心;夺人之爱,则生杀害心。所以种种恶业由此生,种种善念从此消。一念之际,关系非小。贪财之心,也是如此。譬如有兄弟两人,各担十斤黄金走在路上,正逢无人之时,兄心想:我为何不将弟杀死,取其黄金,在这旷野之中,无人知道。弟也生起杀兄夺金之心。兄弟各怀恶心,因而彼此之间说话对视,都一反常态。幸好在这种情况下,两人都反省悔悟,他们各自都想:我与禽兽何异,竟为少许黄金忍心加害骨肉兄弟。于是兄弟一起来到泉水边。兄长把黄金投入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而后弟也弃金于水,兄言:“善哉,善哉。”兄弟互相询问,为何对方说善哉,结果答案都一样:我因黄金而生起不善之心,企图加害,现在将金抛弃,所以说善哉。这是一念贪财之心,利令智昏引发害心的比喻。 7 |8 p5 |- W1 ?1 A9 a/ |8 `
  恶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仅依贪心的意业力就可使人堕入三恶道中,备受痛苦。地狱之苦自不待言,在饿鬼、旁生道里,贪欲者的下场极其悲惨:他们没有衣食,资仰于人,即使是所弃的粪秽,也无人给与、无处得到,如此历经漫长生死。即便以微善之力,得复人身,也极为贫苦下劣,往往饥寒裸露,贫乏穷困,四处求乞也一无所获,纵有纤毫,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权利。 6 a. K8 o, ~" }9 j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一天,目连在树下见一饿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支节之间都起火燃烧。饿鬼渴乏欲死,唇口干焦。当他正想前往河泉时,河泉却顿时变得干涸。假使天降甘雨,但一至身却都变为火焰。目连探问他的前世业缘,饿鬼答道:“我渴乏,不能回答,你自去问佛。”于是目连前往佛所,告以前事,问佛此鬼宿世造何恶业感得如是苦报。 . c# f- j6 I2 b0 r* Q
  世尊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沙门行路,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于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你。’得不到水,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于其他乞水的人,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后来命终,她堕在饿鬼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
! C& m5 m+ f" G+ }: s5 m: D  j5 q  佛在世时,舍卫城有位提婆长者,居家巨富,财产无量,拥有的金银不可计数。提婆虽然富裕,但他性格悭吝,守财不舍。自己舍不得吃、穿,衣食极为粗鄙,但他对妻子、眷属、奴仆以及沙门、婆罗门等从不施舍,而且心生邪见,断自善根。他一生之中没有子女,当他死后,财产全为官家没收。当时波斯匿王前去收其财产。事毕之后,王前往佛所,问佛陀:“提婆长者死后会投生到哪里?”佛告诉王:“提婆长者先集的福报已经享尽,又未造新的善业,且因心中生起邪见、断自善根,命终生在啼哭地狱。”王闻佛所说,流泪白佛:“提婆长者往昔曾作何业,今生生在富家,又因作何恶业,不得享受这极富的生活。”
, A- J; t4 z. r# j/ t4 Z  佛于是对王谈起提婆的往事:
0 l; K! w9 b& M  “过去久远,有迦叶佛,在佛入涅槃后,提婆长者当时出生在舍卫国,作一位农家的子。一天,有辟支佛来乞食,长者便端来食物供养,辟支佛得食后,腾空而去。目睹神迹,长者心中发愿:依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涂,常多财宝。不久,长者复生后悔,心想:此次所供之食应给奴婢,不应给这秃头沙门。
& D: P/ g% }* Q+ h6 ^: B0 C  “提婆长者由于过去供养辟支佛饮食,凭借发愿力,所生之处多诸财宝,无所乏少,因他布施后又生后悔心,所以虽然‘富贵’,但自己却不能享受,而且悭吝守护,自己不吃不穿,也不肯施予他人。所以智者闻此因缘,如有财物,应当布施,不要悭吝。施时应以至诚心亲手奉献,施后应当欢喜,莫生后悔心,能够这样布施,必得大福报。”
4 h8 ~: I  `2 c3 }$ C+ R! D/ f- J  悭贪把众生带入一个悲哀的饿鬼世界,这个世界由悭贪的业所画成,尽管境界的变现多种多样,但始终都有一种同样的色调,就象不论是江河水还是大海水,它的本性永远是湿的一样,悭贪的果报永远与贫乏相连,由悭贪所描绘的世界总是呈现着一幕幕封阻、逼迫、冷落、绝望的景象。这里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伤害的力量在摧残着众生的身心:百年不闻浆水之名,滴水难咽,过喉成火,肺腑炽燃,茅肢难撑城郭之腹,夏月炎炎,冬日阴冷,碧水干涸,绿树朽枯……是谁将饿鬼众生置于如此绝望的境地?真正的元凶就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并没有其他的作害者,这里显现的一切内身、外境的不悦意境界都是源于它的力量。2 H* H! S/ ^) z+ C+ Q9 k" Y
  看看外障饿鬼的遭遇:他们始终处在饥渴难耐的状态中,四处寻觅食物,由于迷乱的显现,有时看见远方有茂盛的果树林,于是满怀希望地努力蹒跚前行,等到近前时,果树已成一株株枯朽的焦木。诸如此类的情形时有发生,饿鬼的命运注定了他们无论怎样历尽艰辛寻找食物,总是徒劳无益,一无所获。 7 e2 p, n$ v8 `( f
  其实每个饿鬼时时都在渴求食物,但没有福报的缘故,以这悭贪的业障永远也不可能现前衣食丰足、所欲随愿的境界。否则,因果律即成错乱,而这永无可能。所以要想超脱这个饥渴的饿鬼世界,只有向内净除悭贪的业障,方有可能。想在外境上找出路,只是南辕北辙,必定无济于事。 / g/ N" V+ x: l2 M0 H
  在人间,贪欲者迷乱的心中同样会浮现着种种美好的未来图景,他们也因此而努力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殚精竭力,然而当他们进入到现实的人生之中时,却总是幻想破灭,希望变成失望。可叹世人不知一切安乐都由善业而来,如果没有往昔福德的积累,则纵然是辛勤如山王,也难得点滴的受用。 8 T2 w  I# P! c7 [  ^
  人的一生福报享受,多由宿业所定,丰约穷通,乃命中注定。纵似运用智谋得来,也是时运已至,并不是依此智谋而另有所获。又贪心妄求,不但无益,且依此贪心恶业反而折福。所以孟子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8 ~2 _0 P4 a0 g; x- h3 `! ^  佛在世时有个薄福的婆罗门子,十二岁时,父母把他逐出家门,遂行乞食。一日来到袛桓。佛慈悲地为他摩顶,头发即落,袈裟著身。佛为他取名为罗旬踰。当时共有五部僧,每出分卫5,罗旬踰所在部往往空钵而返。佛敕比丘分食与他,这样多次,目连心想:这样比丘僧都不得食。佛知其意,便与舍利弗一起,使目连和罗旬踰一起,这样各分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你不能来。”目连遂与罗旬踰同行,正欲所至,却见佛与舍利弗恰好在门口,如是历经五百亿国,终不得食。 : Y# Y# Y9 l: n$ E2 k0 t
  目连暗想:“我于今日,定不得食。”此时罗旬踰饥饿至极,就在恒河边停下来。目连即到佛所,佛钵中尚有余食,就给目连。目连说:“我现在饥饿至极,吞下须弥尚不饱腹,仅此少饭,怎能饱足?”佛告目连:“但食此饭,勿忧不足。”目连随即吃饭,饭食已饱,钵中却不见减。舍利弗当时挂念道:“罗旬踰现在仍未得食,一定非常饥苦。”于是白佛:“愿乞余饭与罗旬踰。”佛即告言:“我并非吝惜此饭,但罗旬踰以宿业果报不应得食。你如不信,可以给他。”于是舍利弗拿饭给他,罗旬踰得后刚想进食,钵却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将钵找到还给罗旬踰,罗旬踰正欲进食,又不慎钵覆将饭撒于水中。这时罗旬踰还坐,定心自想:“我每次与比丘同去乞食,都只能空钵而返。佛赐饭给我,又钵覆饭撒,这都是往昔的罪报,应当承受。”此后罗旬踰思维,结解垢除,得罗汉道,随即食土而般涅槃。$ P1 Z6 j* B- b# W; T
  罗旬踰在过去维卫佛时,常怀悭贪,不肯布施。一次正当吃饭,罗旬踰脱衣布地,恐怕饭粒掉落。有沙门经过其分卫,对罗旬踰说:“当以何相与?”罗旬踰便以手捧土给沙门,沙门祝愿说:“如是愚痴,故当使你早得度脱。”从此久远,辗转生死,直至今日,凡是所在之处,都无从得食。今日得道,仍食土而涅槃。
3 o3 ^2 C; x' f6 M8 w& [  唐长庆初,新平尉裴璞已死,其外兄华元正客往陇右,路遇到武吏,骑从甚众,原来是裴璞。华元惊喜道:“兄已离人世,何以仍膺武职?”璞答:“我任西川刷掠使,专门司管世间财产的盈缩,世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况财产?阴司所籍,世人所获均有限量,越限则被刷掠。刷掠的方式或自耗费,或遭横事,或经商折本,或疾病消散,诸如此类都由我刷掠所管。世间农夫勤劳求粟,商人勤作获财,士勤作得禄,其实只得本分所有,并不增本分所无,如不勤怠懒,连本分也会一并失去。今日你我相遇,也是前定,合计应得白金二斤,如过量给你,又当被掠,所以不敢厚待你。”说完隐没不现。
& i8 W/ a$ @7 q2 T  人道之中本已具足六道的境界,不过受报的轻重不同而已。且看下面人间饿鬼的悲惨遭遇。1 J/ y, l5 H( f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难陀长者,巨富多财,拥有金银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使、服饰田业,均不可限量。一国之富也无过于此。但难陀虽然处身豪富却无信心,悭贪嫉妒。难陀家门闭七重,他告诉守门人凡是来乞者一律不许入内。其家中庭的上方,安有铁疏笼,惟恐飞鸟啄食谷米。又在四周壁墙下,以胶泥涂抹,防止老鼠穿穴,伤损财物。难陀膝下只有一子,叫栴檀香。临死前,他嘱咐儿子:“我病已无法治愈,我死后,所有的财宝不可浪费、损耗,莫给沙门与婆罗门。如有乞儿前来,一文也莫施舍。这些财物足供七世之用。”说完即气绝身亡。此后,难陀投生在舍卫国一个旃陀罗的家中,生时即双目失明。母亲眼盲,生他时想:“如果是男儿,我今目盲,日后还靠我儿扶侍。”当听到产儿眼盲时,盲母倍感悲伤,泣而说偈:“子盲我亦盲,二俱无两目,遇此衰耗物,益我愁忧苦。”
( O6 ~3 L% h7 z) T+ v  当盲儿养至八九岁能走路时,盲母交给他一根柱杖和一具食器,并说:“从今往后,你该独立乞讨为生,不要再呆在家里。母亲与你一样盲目,也靠乞讨来济余生。”盲儿从此离家乞讨。一日,他来到栴檀香家的门外。当他立唱盲儿乞讨时,守门人顿时嗔心火起,把他甩入深坑,结果左臂摔折。接着,又是一顿痛打,直打得盲儿头破血流,所乞之食撒了一地。路旁有人看见,十分可怜他,就去告诉盲母。盲母得知后匍匐柱杖赶来,将盲儿抱于膝上,问儿:“你作何事,遭受此苦。”盲儿告母:“我刚才到栴檀香家乞食,遇上恶人将我掷坑痛打。” * N* K( O6 M3 a5 [8 D
  当时佛见此事,教诲阿难说:“灾祸!灾祸!难陀长者命终投生为盲妇之子,生盲无目,看他昔日的家业,豪富无量,象马七珍不可称计,如今还能亲自受用吗?难陀长者因为悭贪,今生受此盲报,从此命终将堕阿鼻地狱。” # w% ]. b- W8 B- G9 x( u8 U
  难陀长者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一毛不拔,悭吝成性。为护己财,他用尽心机,严密防范,当然使得外贼不能损害自己,可惜他不知道心中另有个烦恼贼——悭贪,使自己由一代巨富转世而沦为极其贫贱盲儿,最终堕入阿鼻地狱。所以在这个世间,真正的怨敌是我们内心的三毒烦恼! ; ?/ l' Z" n7 z% B: U
  九 害心 * L1 d3 ~( b, C) U' g1 o( B
  从前有一条蛇,头尾相互诤竞。尾对头说:“我应为大。”头说:“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行时在前,所以我该称大,你无此能。”尾说:“我令你去,你方能去。如我不去,以身体绕木三匝,如此三时不断,你不能去觅食,必定会饥饿垂死。”头对尾说:“请你放我,以你为大。”尾听其言,即时放之。头又对尾说:“你既为大,我随你前行。”结果尾在前爬行,不过数步,即堕入大深坑而死。   L# Y  t4 `9 y) R
  凡夫亦是如此,因为俱生以来对自我的执著,且由此对金钱、美色、名声、地位等执为我所拥有,这样妄执人我,心不平等,便产生了自爱、自利的私心。当他人、外物触及自身的利益时,由于执我、自爱,便会损人护己,这就是害心产生的根源。由保护自我引生的一切害心恶行,为时不远必定会把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渊。 1 A+ V- F+ q  i5 q7 h
  下面是几则害心的现世报应。 ( E( N/ Z+ I8 H, o
  李士衡,奉使高丽,俞英任其佐助,士衡将所得的礼帛全数都委付于俞英。俞英恐船过海,风浪浸湿,就将士衡的行李全部放在船底,而将自己的行李盖在其上。不料,途遇大风,舟人令减负载,俞英仓猝之中将自己的行李信手抛入海中。风定之后,俞英检点行李,发现所弃都是己物,而士衡的行李因在船底,结果完好无失。 * E- ?. }  _' ^" u
  宋李绪,主持永安军。当时大盗方起,李绪恐怕祸及己身,就诡荐朋友范鉶代替自己。于是范鉶主持永安,李绪得以离任。后来范鉶举家被盗残害。不久,李绪调赴临安,路逢寇贼,合家均遇难而亡。 * u, f4 Q6 ?% y
  人生所历之境往往安危难测,舍危就安本是人之常情,但在人我利益的关头如果只知保护自己,而不惜危害他人,则杀机已经潜伏于心,由此害心可以无所不作。然而安危之机,如环周转,到底凡情难测,所以本欲自趋保身之处却往往反至于杀身险地。 , A( [/ z6 f/ h- T6 w1 K
  又执己愈深,心量愈狭,不甘人后,竞争心强。一旦他人胜过自己,便会生起难忍的嫉妒心,由此发展,害心即生,时刻欲置对方于不幸,以舒心头压抑之怨气。
; \$ J3 Y% }' I2 `4 o  宋宣奇英,性格险恶,邻人造屋将成之际,宣因嫉妒,深夜前往其屋断其柱脚。不料梁坠压宣而死。
$ j/ q$ W' X7 ?( h* z9 E2 r! c  昔日世尊,因地曾为象王,心愿弘远,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象王率五百眷属,时有二妻。一次象王于水中得一莲花,色泽甚妙,就以花惠予嫡妻。嫡妻得花欣喜问道:“冰寒尤甚,如何能得此花?”当时小妻嫉妒难忍,发恶誓道:“我定要以重毒鸠杀你?”小妻因此结气身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因她姿色超绝,聪慧博识,能仰观天文、明时盛衰,被国王聘为夫人。夫人来时即陈述治国之政,令王欢喜,故王每言辄从。一日夫人说:“我作梦看见六牙白象,心想要此象牙,以作珮玑。王如不依我,我即死在王前。”王见夫人忧郁不喜,即请议臣四人,令寻象牙。后议臣寻得一射师,言其先父曾见六牙白象,但路远恐难得到。议臣听后,知此人知之。王于是带他到夫人面前,夫人说:“你一直前行三千里,入山约行两日,即可到达象地,你可在道边作坑,剃去须发,着沙门衣,如此埋伏于坑中射象,而后截取其牙二寸,携之归来。” 8 y' k7 g9 ~1 `! Z" P; d
射师奉命,来到象地,先即射中象王。见象师着法衣、持钵于坑中安住,象王低头说:“和南道士,因为何事要索我命。”象师答曰:“欲得你牙。” 6 c- w. B5 o" ^, S, g9 T1 F8 C, R" P
  象王说:“我痛难忍,速取牙去,勿扰我心,令我生起恶念。我见念恶者,死入恶趣。而怀忍行慈,恶来善往,是菩萨之上行。”于是射手截牙。象王嘱咐他:“修道人,你应速避,勿令群象寻到足迹。”象王待此人去远,疼痛难忍,躃地大呼,奄然而死,随即生于天上。这时群象由四处寻来,都惊叫道:“是谁杀害吾王。”但最终寻索不得,还守王尸,悲痛哀号。 ( y8 A, h1 C- A* Y8 m. L
  后来射师取牙而还,王见象牙,心即恸怖。而夫人以牙持于手中,正欲细观,忽然天雷霹雳,椎之吐血,死入地狱。
0 C1 X" v$ F% ]2 V, q  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一切皆平。”由于心地之险恶,包藏于内,他人难以觉知。所以伏戈矛于谈笑,设陷阱于绸缪,机深械密,山川之险亦不能过于此。了凡先生说:“造物所最恶者,莫甚于机,故天报深险之人,或有时而过当。”信然!
' p  t7 Z% Y% t" Y6 w  唐李义甫,为参知政事,容貌温恭,与人谈话必微笑,但其内心狡险忌刻,善于傾陷,时人称他笑中有刀,因他柔而害物,又有“李貓”之号,后坐事,窜死巂州,子孙陵替。
  [) G' P9 o- W( g+ {; l  当自己的怨敌遭受不幸时,内心观望暗自欢喜,如是幸灾乐祸,与亲自造罪的过失相同。 5 a1 a  G$ e& o, W5 G% I* b
  古代,在一深山中住有师徒三人,另有一个与他们不和的上师。一天,那位上师对侍者小僧人说:“煮上好茶!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僧人问:“听到了什么?”“与我们俩不好的那位上师有女人了。”“嘿,上师呀,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我还以为您面见本尊得到授记了呢。”帕单巴尊者听到此事后说:“幸灾乐祸的那个上师比破戒造罪的那个上师罪业还大。”
! T2 K$ K: k& U% I9 x; ~- c  以上的现世报应不过是华报而已。在后世,由害心所感将堕入三恶道中。假设侥幸得到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生欺凌,转生于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之境,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8 w9 t. g2 Z$ r1 @5 V3 A
  十 邪见 * z) m  f# _! P2 D: ?# k  ~
  随着业障的净化,在善根福德方面都得以增上的人类不同于旁生,有着突出的思维能力。旁生除了本能的觅食、求偶等外,并不会去思考万法的道理。对于这些低等生命来说,在业的障蔽之下,其心智处在暗昧的状态中,不可能产生决定的见。而人类却以其智力能进行想象、推理、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一方面由于心智的优越潜能,使得人类有了升华理智而认识、求证、彻悟宇宙实相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如果把握得不好,难免如盲人摸象,仅执一端,而以偏概全、以妄作真,由此形成的牢固知见,则大多流于邪见。而错误的见解,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群体,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人类远胜过旁生,有着强大的造业能力。在十种不善业中,邪见最重。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见是根本中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一切生命活动思想、言谈、行为都依随着见而进行。如果见地落入邪谬,那我们的整个身心都将趋入邪道,陷入冥暗之中。
+ B. P. L4 L# s7 R$ P; E+ u- O  如果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让我们感觉到嗔心的力量远甚于洪水猛兽,它可以在一念之际将千百劫来积累的善根摧毁无余。那么邪见造成的后果更令人怵目心惊。因为嗔心虽毁善根,但如果未舍弃因果正见,仍然有忏悔净罪的机会。而一旦对因果产生邪见,谤无因果,则会使以前的一切善根都不生起,而且已断善根也不能恢复如初。所以,与心地残忍相比,见解邪恶更加可怕。残忍之心尚且可以通过教育来感化,由于良知未泯,仍有回心向善的机会和改过自新的可能。但是相续一旦被邪见所染污,直至此邪见未铲除之前,因执邪见为正确,所以即使行恶,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无丝毫惭愧,这样身心百分之百地决定浸入恶法之中,没有反转的余地。
, `/ q6 k7 j9 ^8 F( K, s7 `  另一方面,由于邪见的矛头直接指向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指的对境是囊括十方三世、情器万有的法则,比如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本是世俗名言之中永不错乱、颠扑不破的真理,它贯穿了尘尘刹刹的每一个法。如果直接否定因果律的存在,便否定了依因果律建立的一切行为法则,多少人会受此影响而认为行善无益、造恶无罪,致使善根断绝,肆意为恶,在长劫之中很难有解脱的机会。所以邪见对自他所造成的危害,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实在难以用分别心来衡量,只能以“不可说,不可说”来描述了。9 y+ Q) e  J- l5 K; i  s# w; O
  由此可知,邪见感召的果报尤其深重。以邪见的业力直接堕入三恶趣中,如果落入无间地狱,则要感受其余地狱的所有痛苦,之后接连不断地转为旁生,而在人道中,由余业影响将生于边地,不信三宝,诽谤因果。( C  Q% `5 P3 }. d2 o; `+ m4 V
  大品经云:“若人不信,谤大乘般若经,直堕阿鼻地狱,无量百千亿岁中受极苦痛,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若此劫尽生于他方大地狱中,他方劫尽,复生此方大地狱中。如是展转遍十方界。他方劫尽,还生此间大地狱中。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罪毕,来生人中,无佛法处,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常痴狂騃,无所别知。”
& ~- p. Z9 ~; q7 S% F  具邪见之人纵有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比如外道欲求解脱,以五热炙身,以为因此可净业障,在此邪见的指导下,所作的一切精进苦行,只是徒劳自缚、缘木求鱼而已。又如执著杀生祭祀追荐亡灵,可使冥阳两利,为尽孝道,而精进努力成办,由于邪见的染污,这一切所作都成为恶业,当来须要感受苦报。所以龙树菩萨说:“若欲趋善趣,当修习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智度论》云:“邪见罪重,故虽持戒等身口业好,皆随邪见恶心。如佛自说,譬如种苦种,虽复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见之人亦复如是,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执,少行慧施,无执易化,有执难度,非直自坏,亦损他人。”故《成实论》云:“宁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于恶趣。” 5 I; p' c5 n* Z$ J; _0 [0 J/ S5 u8 b3 t
  以下是邪见者感受果报的公案。
2 ?/ o3 T) R" S0 D- ~  在舍卫城,有位须达长者,他将一切出内取与之事交付老仆。一次,须达供养佛僧,当时病比丘所需物多,老仆悭惜,怨道:“长者愚痴,被沙门骗。这些乞士贪得无厌,有何道行。”又发恶愿:“何时让我不再听到这些佛、僧之名。”后恶语传到末利夫人处,她与须达妇为度老仆设计在请佛时让老仆前来与佛相会。老仆来时,见佛从正门入,心惊毛竖,即时躲避。她想从狗洞出,狗洞即闭,四门都关,仅正门开。老仆只好以扇遮脸,但佛在其前令扇如镜,毫无障碍。老仆回首向东,东方有佛。上下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又用手覆面,十指头全化为佛,老仆闭目,心眼开见虚空化佛满十方界。见佛足步虚空、为老仆显现无数身,许多邪见女心中的邪见顿时被摧毁无余。但老仆仍未生信,她疾走归家,对大家说:“今天遇上大恶对,见到瞿昙,在王宫门显现幻化,身如金山,目逾青莲,放胜光明。”说完后,钻入木笼,用百张皮覆于笼上,又用白毯缠头,这样卧于暗处。
8 L2 a6 @, i( s  佛知老仆罪重,与己无缘,而与罗睺罗有大因缘,返回精舍后,佛遣罗睺罗去度老仆。罗睺罗变为转轮圣王,众比丘化为千位王子,他们一同到须达家,以老仆为玉女宝。尔时圣王用如意珠照耀女面,老仆看见自己如玉女宝,异常欢喜,说道:“沙门说大话,自称有道,无一效验。今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仆如玉女宝。”说完后,顶礼圣王。此时典藏臣宣讲圣王十善,老仆听后生大欢喜,自以为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于是作礼悔过自责。老仆既已调伏,罗睺罗等恢复原貌。老仆见后叹道:“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弊恶如我,尚且度化。”随即受五戒,成须陀洹,后在佛前忏悔出家,证阿罗汉果。
( z6 C/ m& e+ @, `; j2 k% [. ^: L3 s  关于老仆的前世因缘,佛说:“往昔,宝盖灯佛的像法中,有一快见王子,出家学道,依仗出身,常怀骄慢。和尚说甚深大空义,他听后反生邪见。和尚灭度后,快见诽谤说:‘我大和尚无智慧,只知赞说空义,愿我后世不乐见他。’又说:‘我阿阇黎具足智慧辩才,愿他世世为我善知识。’说完后,教徒众都行持邪见,虽然持守禁戒,但因谤般若、执持邪说,命终后堕入阿鼻地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生为贫贱之人,五百身中聋痴瞎眼,一千二百身常为人仆。当时的和尚是我前身,阿阇黎即今罗睺罗,王子比丘即今老仆,他的徒众即今见佛发菩提心的邪见女。”
. A9 E5 ~" k" }# `  快见王子因为对般若空性及传空性法的上师生起邪见,因而不仅得不到甚深般若法的加持,反而由此堕入地狱长劫受苦。又因他发恶愿,当他投生为老仆时,由这恶愿的障碍,见佛即生厌恶、躲避的恶心,无法得佛的加持,所以恶心等流果丝毫不爽,多劫之前是何种心态,多劫之后如是的心态依然会遇缘现起。再看徒众因受他的邪见染污,都成为持邪见者,所以在修行时择师择友极其重要,如果亲近不信因果的恶友,自己也会被染上邪见而断善根。《因缘品》说:“若将纯净吉祥草,系于腐烂之鱼上,彼草亦会变腐烂,依止恶友亦复然。”
/ `7 p# j6 }, D/ T5 F8 i. L  往昔,边地给国王有名为“战哦、炯几”的两个儿子,他们成了常断见者。后来国王将他俩委付胜光王抚养。他们舍弃了邪见,于佛前出家,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由于:他俩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精通三藏的两位出家人,以此业力所感,今于释迦佛教法中证得阿罗汉果。同时转生于边地成为邪见者是因为:在迦叶佛时,他们二位前往某边地,无有教言却擅自大胆修行,本来没证悟却自以为证悟了,从而生起增上慢,因临终时未获得任何功德而心生邪见,口口声声说:迦叶佛教法不真实,因果不存在,我们俩未能解脱,同样其他人也绝不会有解脱。”说完便死去了。以此邪见他们于多生累劫中堕入恶趣,并于许多世中生于边地,在此之前连三宝之声也未曾听过。
( D  Q6 l, y: e, I# h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一周的灭佛法难。由于执政者对佛法僧三宝心怀邪见,致使丧心病狂,挾其威势,造成了举国毁寺逐僧、焚经砸像的浩浩罪业。肇事者现世所遭的恶报,史有明载,而其后世果报,依因果之理当可想见。 ( d8 ]( h4 V" k2 k- W* @5 B" y
  魏太武帝,为崔浩所惑,毁寺焚经,不到三四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好死。(出魏书)
) C  `% O) R, F% o; b6 f  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魏太武帝,十分宠信他。但浩独不信佛,劝帝毁教灭僧。浩曾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其弟崔颐、崔模,深信三宝,见佛像,虽在粪壤之中也必礼拜,崔浩对此讥笑呵斥。后来崔浩因国书之事,触怒太武帝,遂被囚于槛车,押送城南,当时所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尿于其上。时浩哀声嗷嗷,闻于道路。(出魏书) % `5 m3 z# V) }; g8 L: b
  周武帝,为卫元嵩所惑,而灭法。不到四五年,元嵩贬死,武帝忽遇恶疾,遍体糜烂。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恶,所不忍言。(出周书) & ?( i4 R% ^* Y: w7 E
  唐武帝,听信赵归真、李德裕谗言,毁天下佛寺。不到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竄死,武帝三十二岁夭亡,其后没有继嗣。(出唐书)
- x6 M+ r  @- U  五季之君,无有贤于周世宗者,然而世宗不知佛法,遂至毁像铸钱,由此不到六年,社稷殒灭。(出通鉴)
0 Z( m6 }/ o' l: P5 e, u/ j  魏废教七年后恢复,周废教六年后恢复,唐废教后不一年即恢复。
3 @* g/ ]% N" G" H, ^  邪见者欲以只掌遮中天之朗日,岂知真理之光常存不灭,照耀古今,徒然造此重业,不过仰天而唾,反污自面而已!# ~4 \9 V2 O4 Z: t8 R$ |- [
  以上通过佛经的开示、公案的证明,揭示了业感缘起的规律:由贪嗔痴烦恼发动的一切身口意恶业惟有感召三恶道的痛苦,所造恶业终究会在造业者的心理、生理、外在环境上制造缺陷与苦难,却不会产生出一尘许的安乐。依随着因地造业时的发心、加行、所针对的对境,以及所造成的后果,业如其所应地在某时、某地、以某种方式显现着它的果报。如是因感如是果,没有丝毫的错乱与漏失。可以说是恶业制造了世界的悲惨与冥暗。 7 e7 E1 S0 b7 B3 m$ K: V
  对应今生在我们身心上现前的果报:得到了人身(异熟果),应该深自庆幸,因为免于恶趣,能够修行成道,真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再看看自己的境遇,或贫困潦倒,或疾病缠身,或身受陷害……在经历了种种的苦难违缘后,或正在遭遇违缘时,应当明白这全是过去自己造恶所感,不可怨天尤人。总之对于一切不顺的方面都要归于自业,同时,反观自心一切的不善念头,应知是自己的恶业同行等流果所致,并励力对治,不令发展。而在增上果方面,人生的受用如何也由自业所定,如所处环境不理想、嘈杂喧扰,无处可避,也应知此是业力所感。
5 x# a* F! x$ u5 B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免于恶趣的痛苦,必须断除痛苦之因——十恶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9 13:39 , Processed in 0.2357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