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无天 发表于 2008-3-5 09:36

汉兴芒砀山(图)

“汉”这个字,在芒山镇随处可见,镇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中,名字带“汉”字的越来越多,汉宇、思汉、鹏汉、汉臣、扬汉……“汉”正逐渐融入村民的生活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3-05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F.JPG

    3月2日,星期日,芒山镇人赶会的日子。来来往往割肉买菜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一队身着汉朝服装的俊男靓女。“妈呀,这是弄啥哩!”村民们议论着,有几位妇女索性挎着篮子跟着队伍看稀罕。
    “你不是允祥吗?你们这是干啥呢?”一个卖甘蔗的村民认出队伍里穿汉服的帅小伙儿是自己的邻居,在芒砀山旅游公司上班。帅小伙儿满脸通红,解释说这是向附近的百姓宣传汉文化来了。

    “噢,汉文化,知道。汉高祖刘邦是不是?不就那儿吗?”村民手指的,是不远处的刘邦斩蛇处。当年,刘邦就是在这一带斩蛇起义成就帝业的。“今天只是一次尝试,我们以后会定期搞一些免费讲座和宣传活动,向景区周围的村民宣传汉文化,让村民学习汉礼仪,感受汉文明。”活动的发起者,芒砀山旅游公司总经理鲁豫说。

    芒山镇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镇边的芒砀山目前发现大型汉墓22处,小型汉墓不计其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汉文化富集地之一,出土文物数以万计。

    “汉”这个字,在芒山镇随处可见,镇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中,名字带“汉”字的越来越多,汉宇、思汉、鹏汉、汉臣、扬汉……“汉”正逐渐融入村民的生活。

    何瑞玲,芒山镇鲁庄村村民,今年60岁,早年间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现在,她平时替景区做一些汉服的头饰。烟盒、竹筒、陀螺、糨糊,工具虽然简陋,但做出的头饰像模像样。周围的一些邻居经常来串门,试穿一下汉服,帮着打打下手。“你看我这像不像皇太后?”邻居大娘问,院子里充满欢声笑语。“穿上汉服什么感觉?”记者问。“漂亮!”村民答得干脆。“现在游客来得越来越多,我现在正考虑以后成立一个汉服加工厂。”何瑞玲说。

    穿汉服,对于28岁的罗帅来说,已经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罗帅是景区导游部首席导游员,非常喜欢汉文化,看了大量相关书籍。“我越看越觉得有许多谜,比如当时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有那么高超的测绘技术和彩绘技术。”身着汉服的罗帅多了几分儒雅,“刚开始在众人面前穿汉服,会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我越来越喜欢汉服了。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陈桐,芒山镇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参加了多次景区组织的穿汉服,学汉礼活动。“汉朝的服装很好看。”陈桐说。在陈桐的学校,谁能被选到景区学汉礼,是一种光荣。3月1日,来景区学汉礼的孩子中,程丽君最为引人注目,因母亲卖豆腐干,她被同学戏称为“豆腐美人”。学礼仪时,程丽君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宗教感,庄严、神圣。

    “我们的景区很特殊,分布在居民区中。”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骆本京介绍,2005年开始搞旅游后,镇上开展了“人人都是芒砀山旅游形象”的活动,近期,又开始定期举办穿汉服、学汉礼等免费的汉文化讲座。“我们宣传汉文明,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穿汉服、行汉礼,而是想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让大家在体验汉文明的同时,改变一些陋习,慢慢影响周围。就像一盏灯一样。”

    “以前群众开山采石、砍树,疯狂破坏地表。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旅游,也不知道旅游能带来什么好处,村民把稻谷、麦子晒在景区门口。现在,游客多了,小饭馆、纪念品店也跟着多了,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今年春节,旅游公司的职工向200多户村民发放慰问金,每户50元。大家看到了旅游带来的好处。”骆本京说。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I.JPG


   骆本京说的开山采石,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芒砀山山体石质属石灰岩,是生产水泥的主要材料,质量上乘。芒山镇就有两个水泥厂,其中有一个厂一年采石上千万吨。不过现在都已关闭。

    芒山镇柿园村村民张庆雨,今年71岁,退休前在县委宣传部工作,近几年从事家乡汉文化研究。“可以说,在芒砀山,是一锤打开汉文明。”张庆雨说。

    上个世纪80年代,芒山镇最时兴的口号是“要想发,山里挖”。豫东只有18个山,全集中在芒山镇方圆14平方公里。“当时有上万人来开山采石,炮声像战场一样,把山开得千疮百孔。”张庆雨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末,芒山镇柿园村村民采石时,铁钎打炮眼时正好打到墓门,掉了下去,感到可能是一座陵墓。村民顺着以前盗墓者留下的盗洞进入墓地,致使大量文物流失民间。事后,省、市、县的文物部门介入,从梁共王古墓中发掘出有“敦煌前的敦煌”之称的珍贵壁画,震惊中外。

    1991年,山城村村民放炮开山,炸出了西汉梁孝王王后墓,惊动全国。开山采石对沉睡在芒砀山中的汉代古墓破坏严重。国内的文物专家来永城,看着被炸的几丈深的悬崖掉泪了。1996年12月13日,《商丘日报》发表了摄影报道《哭我芒砀为汉陵》。

    对芒砀山汉代梁国王室墓群,国家非常重视,1991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永城芒砀山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永城县芒砀山为汉代梁国王室陵墓所在地,从已掌握的资料看,墓地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陵墓群,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芒砀山是永城的文化标杆。目前,我们正在全市进行文物普查。知道了家底,才能更好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永城市市长朱明伦说。

    2002年朱明伦刚来永城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芒砀山现场开办公会,封山禁采。“新来的市长坏,以前的市长和书记都没他坏。”村民纷纷骂朱明伦。

    2006年,朱明伦去芒砀山,在路边等人。一个看车的给他拿了个小板凳,倒杯水说:“朱市长,坐下歇歇吧!”“你认识我?”朱明伦问。“咋能不认识呢。前几年我们这儿的人没有不骂你的,你断了我们的财路。现在大家都感谢你。现在我一天可以赚一两百元。那时采石,得矽肺病的也多。可现在,说起发展旅游,大家没有不支持的。”

    “芒砀山旅游如果想快速发展,需要两个适应:芒砀山景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要适应,观念要改;老百姓也要适应。”朱明伦说。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G.JPG


    适应,需要时间。

    碰到宋学课,是在芒山会,宋学课去买鱼。46岁的宋学课,开着家叫“鑫汉誉大酒店”的农家乐,能同时接30桌的旅游团。

    “鲁经理,回头给我个景区的电话呗,回头客人来了要问起来,我也好告诉他们。”宋学课对旅游公司总经理鲁豫说,“做团队餐好,虽然利润薄,但不欠账。”

    “去年我们让她接团队餐,一个人15元的标准,她一开始嫌利薄不愿接。”鲁豫说。而仅去年,旅游给宋学课一家带来了十几万元的收入。

    “每来一家旅行社,我就管他们要名片,也给他们几张我的名片,现在我已经有了40多家旅游社的名片。”宋学课以前有70多间房子,约1000平方米,2005年因扩建景区被拆迁,“当时心情非常不好,我们家是那次拆迁中损失最大的。”

    现在,她又在景区对面用拆迁补偿款买了地,盖起了2000平方米的鑫汉誉大酒店。“以前一年也就赚个两三万元钱”。

    宋学课去年去北京旅游了两次,“想去看看人家怎么做的,把自己的体会用到经营中”。以前遇到吃团队餐的客人要求加饭,宋学课都不给加。要加也可以,得单独交钱。出去这几趟回来,宋学课买了两个保温桶,为游客提供免费茶水,并且主食管饱。“现在,来这儿吃饭的团队满意的越来越多了。”

    “来芒砀山旅游的人走累了,可以在我那儿免费喝水,休息一下。现在,我对旅游者比对本地客人还要热情,因为要让人在芒砀山留个好印象,这样能带来更多客人。”

    能有更多人来旅游,成了芒山镇村民的心愿。“看到旅游带来的实际变化,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成果,村民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我们计划将芒砀山14平方公里内的村民全部迁出,打造高品质的旅游环境。”朱明伦说。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H.JPG

▲芒山镇居民何瑞玲家的院子里,一位大娘正在试穿新做的服装。在这里,居民们已开始缝制汉式服装及佩饰。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C.JPG

   ▲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A.JPG

▲仪式开始前,芒砀山旅游区的工作人员及学生们更换服装。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E.JPG

▲学礼仪时,程丽君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宗教感,庄严、神圣。当地中小学生已有多人次参加汉礼仪培训。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B.JPG

▲芒山会上,汉家仪俗巡游吸引众多百姓目光。

http://zqb.cyol.com/images/2008-03/05/Qc80D.JPG

▲着汉服的年轻人已成为芒山镇独特的风景。

精品中年老男人 发表于 2008-3-5 09:45

:youcai: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兴芒砀山(图)